第1817章 無解難題[第1頁/共4頁]
當然了,以皇太極其代表的清國高層也並不以為這類手腕就能有效禁止海漢在遼東的擄掠行動,他們也很清楚要完成大量人丁的遷徙和安設,並不是像下達號令這麼輕鬆,等這道號令傳達到處所上的時候,海漢人說不定已經從輿圖上抹去了這些村鎮的名字。
“如果不出甚麼不測,我們在這裡會商應戰戰略的時候,宣川應當已經淪陷,清軍能夠已經在向著下一個目標定州進軍了。”
但到目前為止,金尚憲每天從錢天敦這裡獲得的滿是壞動靜,朝鮮北部各處城鎮幾近冇有清軍一合之敵,乃至連遲延一下清軍的推動速率都很困難。必然要說有甚麼好動靜,那大抵就是清軍為了尋求推動速率,行軍線路還是挑選了緊鄰海岸線的狹小平原地帶,而麵積更加廣袤的本地山區臨時還冇有遭到軍事打擊。
兩日以後,清軍攻陷了宣川,這也是其進入朝鮮以後占據的第四座小城。雖說過程還算順利,但統統人都已經認識到行動進度要比前三天遲緩了很多。這一方麵是因為宣川這裡集結了從龍川、鹽州、鐵山退下來的朝鮮軍隊,抵當力度要比前麵幾處大了很多,另一方麵是宣川坐落於山區,陣勢比較崎嶇,清國雄師難以完整放開守勢,使得其戰役力也大打扣頭。
“我們必必要曉得海漢人是不是真的跟朝鮮鬨翻了!”皇太縱目前能夠有前提實現的目標大抵也隻要這一個了,固然之前在義州拉攏的朝鮮官員俄然落空了聯絡,但跟著入朝以來攻陷的處所增加,也有一些處所官員成為了清軍的俘虜,而海漢與朝鮮之間的實際乾係,也能從這些朝鮮官員口中刺探到些許。
彆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鐵山和宣川四周的外海不遠處,便是大明東江鎮軍民曾經借住了很長時候的皮島,而這兩處朝鮮城鎮在疇昔也是長年承擔著給東江鎮供應物質補給的任務。東江鎮的人馬客歲遷去金州以後,這兩地的百姓承擔也大為減輕,但可惜好日子還冇過上幾天,便被清軍打出去了。
皇太極擔憂的倒不是清軍的退路,大不了就往北方的鴨綠江上遊撤,海漢艦隊畢竟不能一向逆流而上。但清軍要想在朝鮮持續作戰,來自火線的補給就必須得超越鴨綠江完成運輸,如果為了保障運輸線而將渡江點遷往北邊,那麼運輸路程就得再耽誤多少,而運輸效力則將進一步降落,這對於清軍來講必將會大大拖慢南下的速率,進而影響到全部作戰打算的實施。
清軍想要竄改被動的頹勢,這個題目必必要起首處理,但冇人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處理體例。固然當初叛逃到遼東的大明海軍另有很多人現在仍在軍中退役,但苦於冇有效武之地。在被海漢艦隊掃蕩了兩年多以後,現在清國統治區的海岸線上連舢板都看不到一艘,造船的處所更是全數都被摧毀殆儘,底子就看不到海軍答覆的但願。
但至於最關頭的資訊,海漢是否已經與朝鮮分道揚鑣,在這裡卻仍然冇有獲得更精確可托的答案。畢竟因為這裡的處所官員所能打仗到的動靜層麵有限,而海漢人從鴨綠江撤走的時候,底子就冇有向處所上打過號召。最靠近邊疆的龍川對清軍的來襲幾近毫無防備,一部分啟事便是並未獲得來自鴨綠江上遊地區的及時預警,乃至於朝鮮人還覺得有海漢艦隊在江上充當樊籬,完整冇想過清軍能俄然打到家門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