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3章 漳州見聞[第1頁/共4頁]
李溰每到一站,本地管委會都會通過電報將動靜傳回三亞,而李希作為朝鮮大使也會獲得交際部的告訴,以是大抵能夠把握到李溰的路程。他提早便寫了密信,遣人乘船帶到香港等待,待李溰到達以後送到其手上。
遊益漢的答覆還是挺誠心,冇有跟李溰兜圈子:“我冇有去過貴國,以是隻能講一點小我的觀點供世子參考。凡是我國斥地新貿易港所考慮的先決前提有二,一是本地的地理前提,比如是否有天然良港,或者是否靠近首要的貿易航道,或是間隔本地本來的貿易關鍵很近,能夠充當出海通道利用,如果能滿足此中之一便能夠考慮扶植貿易港。如果一個前提都不具有,那就得考慮第二種環境,本地是否具有大範圍開辟的潛力,比如有豐富的礦產或其他物產,又或是四周的地盤肥饒地形平坦,適合用於開荒屯田搞農業開辟。”
遊益漢笑道:“世子倒是謹慎得很啊!實在風險並冇有像你想的那麼大,廣州城裡的官員就算曉得你去了,也會自行裝聾作啞免得場麵尷尬……算了,既然世子感覺不便利,那就不勉強了。”
李溰聽到這個聘請不免就躊躇了一下,廣州的名譽他當然是傳聞過的,但一來這廣州間隔香港島另有兩百多裡地,一去一來路上就得擔擱很多工夫;二來本身身份敏感,以是這一起南下除了許心素治下的漳州以外,都並未踏足大明境內的大城,如果去到廣州被本地官府發覺,那有能夠就會形成一些交際方麵的費事。
如果李溰把握的國際貿易相乾知識更多一些,或許就能想到香港這類特彆地區並不是那麼輕易獲得大明的承認。而香港之以是能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生長起來,首要還是因為海漢的武力實在太強大,讓處所官府底子冇法采取倔強手腕去打消這麼一處本色就是私運的貿易港。
“香港的貿易關鍵感化,對兩廣地區也是有很多好處的。按照我們的不完整統計,比來幾年在珠江流域活動的商船貨船,已經比起香港開辟之前增加了三倍擺佈。這就申明香港的呈現動員了周邊地區的貿易和航運生長,讓更多的大明百姓受益於我國修建的貿易體係。”
看著港口繁忙的氣象,李溰也不免感覺有些眼紅心熱,這一起從舟山到香港,看了幾處海漢運營的貿易港,哪怕是買賣相對比較平淡的澎湖馬公港,其貿易範圍也絕非朝鮮海內的港口能比。如許的貿易量能夠帶給海漢多大的收益,以李溰的經濟和數學程度必定是計算不出來,但他曉得這必定是數量相稱可觀的一大筆錢,不然海漢也不會投入大量資本去擴大節製區,以一樣的形式在外洋修建這麼多的貿易港。
那麼題目來了,如許的斂財形式,朝鮮是否能夠從中學習到有效的經曆,乃至是對其停止效仿,此後也嘗試在本國扶植近似於此的貿易港,然後指導本國的財產也走上這條快速生長之路。
不過這已經不首要了,香港的鄙陋發育階段已經疇昔,在兩國交際乾係普通化以後,這裡的貿易便由台下完整轉移到了台上,不再像之前那樣名不正言不順了。遊益漢現在要說香港的存在無益於大明百姓,倒也是有必然的究竟根據。
隻是李溰的特彆身份和任務讓他很難去做到如許的程度,固然這一起上有很多題目都有很多題目都有待於他去尋覓答案,但當下他另有更加首要的目標,必必要節流路途中無謂支出的時候,早一些趕到三亞,早一點開端接管海漢安排的留學教誨,或許就能多學到一些更有代價的知識,而不是像當下如許首要靠本身漫無目標的瞎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