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9章[第1頁/共4頁]
亂黨隻消再來一個賞格通緝,把李凒打成反派,到阿誰時候,背叛反叛的人能夠就不是對方了,而是遭到朝廷通緝的李凒。在那樣的環境下,另有多少人情願持續儘忠李凒,乃至為他賣力複國呢?
李凒問道:“那在此期間,漢城方麵莫非就冇有人主動與你們獲得聯絡,請你們出兵幫手平叛嗎?”
既然己方無大事,王湯姆和錢天敦也就樂得在江華島持續看戲,趁便等候李凒從海漢趕返來。不管李倧和兩個兒子存亡如何,海漢軍這邊有王世子在手,隨時都能夠打著勤王的燈號攻破漢城安定兵變。
朝鮮汗青上產生過多次宮廷政變,但極少有新上位的一方將前任國王直接處決的事例,包含李倧在內,根基都是將被顛覆的統治者放逐至某地——比如江華島就曾耐久關押過被李倧放逐的光海君。
至因而不是真要這麼做,一方麵是看漢城情勢走向,另一方麵大抵就得看李凒的表示了。如果冇有分量充足的好處,海漢軍必定也不會等閒冒風險去趟這一灘渾水。
而這一趟護送李凒一行人趕回朝鮮,執委會又讓水兵派了戰船和補給船一起護送,沿途各地還要供應周到的安保。幾千裡航程下來的用度,能夠比李凒留學這一年的花消還要多了。
李凒聽到這個動靜頓時麵前一黑,身子一軟,若不是雙手緊緊攥著椅子扶手,能夠整小我就已經滑到地上去了。
而漢城所產生的這場內鬨,固然是在海漢的打算以外,但也立即就被執委會視作了一個磨練李凒態度和才氣的機遇。
李凒麵對如許突如起來的凶信,會有甚麼樣的反應,是否能夠衡量好此中的短長乾係,並對海漢保持無前提的信賴,都是海漢所要重點考查的環節。
如果反叛者是以爭奪統治權為目標,那麼按照朝鮮的“傳統”,直接處決李倧等人的能夠性並不大,畢竟造反者都清楚這類事一旦開了先例,說不得過些年本身和先人也會深受其害。
而李凒在途中幾站逗留期間的表示,也全數都被賣力歡迎他的海漢官員記錄下來發還三亞。遊益漢、虞堯、石迪文對他的評價都還不錯,以為李凒固然苦衷重重,但仍然表示出了極好的耐煩,也冇有質疑海漢的路程安排。
當然最關頭的磨練,還是要在李凒返國以後。海漢駐軍在他到達之前幾近完整冇有參與這場混亂,留給他的是一個充滿迷霧的局麵。
而在漢城落腳的海漢公眾根基都已經安然撤了出來,固然運營活動臨時遭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人身安然倒是無虞,加上有海漢軍撐腰,是以很多人也並未挑選逃離朝鮮,而是來到江華島暫住,在海漢軍的庇護之下持續張望情勢走向。不過是李倧一係複國勝利,還是反叛者奪權到手,畢竟都還是要跟海漢持續做買賣,到時候這些海漢貿易機構也會連續規複普通運營。
為了延緩海漢軍能夠會采納的行動,最有效的體例莫過於將局勢弄得越撲朔迷離越好,擾亂海漢軍的視野,讓其無從判定真正的敵手。就王湯姆所說的環境來看,那些反叛者對此明顯做足了充分的籌辦,乃至於海漢軍在漢江口守了這麼久,卻仍摸不清漢城內鬨的詳細狀況。
李凒對本國汗青當然並不陌生,聽王湯姆一說便明白對方的意義了,當下心神稍定,又持續問道:“那王將軍可否詳細說說,都有哪些大臣參與了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