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4章[第1頁/共4頁]
目前駐留在縣城外的災黎還不算太多,約莫隻要兩三千人,縣衙每天從官倉提出百十來斤米糧,加些野菜煮成稀粥,就能作為賑災手腕對付災黎,包管他們不至於因為斷糧而失控。如果止於這類程度倒也罷了,但剋日湧入招遠縣的災黎數量正在快速上升,糧食、藥物、居處、治安,各方麵的賑災辦法都已經開端跟不上局勢的竄改。
占據招遠縣城對海漢來講的確冇有太大的意義,就如同海漢在福山縣運營出如此局麵,也一樣冇有對縣城脫手一樣。縣城的節製權隻是一個意味罷了,留著他便是留著大明的臉麵,兩邊便能夠持續保持大要上的乾係。福山縣是如許,招遠縣天然也能夠效仿。
在這類環境下,孫真也隻能以解纜之前陳一鑫對山東戰況所做出的預判為基準,來安排以後的行動。
招遠縣就算故意領受災黎,本地也冇有充足的物質,很輕易變成虎頭蛇尾收不了場的局麵。穀知縣自知爭不了這個功,更不想是以而背鍋,以是除了施粥以外幾近冇有采納任何其他的救濟辦法,巴不得這些災黎受不了招遠縣的卑劣前提早些分開。
但不管如何,如果能獲得招遠縣供應的補給,孫真所率的加強連便能夠耽誤在這裡的駐紮任務,從而博得貴重時候去指導更多的災黎去往福山縣方向。這對海漢來講,必定是一件無益有害的功德。
至於這些災黎去到福山縣以後,海漢籌辦如何領受他們,此後的去處如何,那就不是穀知縣需求擔憂的事情了。
遵循陳一鑫的預判,濟南城大抵率會失守,屆時濟南城及周遭多少裡內的公眾都將成為清軍俘虜,而周邊地區則會因為濟南城的淪陷而墮入發急,即便是清軍並未進入的地區,也極有能夠會因為公眾的發急情感而導致大麵積的出逃。
婁彬不置可否地應道:“鑒於本縣的狀況,我們所能供應的糧食也很有限,大抵就兩三千斤的模樣,彆的籌措也還需求一些時候,以是隻能分批托付貴部。孫大人感覺如何?”
婁彬想了想又道:“卑職觀那支海漢軍不過兩三百騎人馬,另有二十多輛輜重馬車,估計在本縣也待不了太久。如果他們撤了,後續又有大量災黎湧入本縣,那該如何是好?”
婁彬見孫真冇明白本身的意義,隻好把話說得更直白一些:“鄙人看貴部所攜的物質彷彿未幾,想來應當不會在本地長時候駐紮,但如果過些天有大量災黎來到本地,而貴部已經撤離,那要如何指導他們前去福山縣接管救濟?或許在招遠多待幾天,就能援救更多的公眾。”
穀知縣考慮道:“目前縣內海漢軍兵力未幾,倒也耗不了太多糧食,如果能以此處理登州府和災黎這兩道困難,那倒是一舉兩得了……婁彬,你此次出城麵見對方的時候,能夠摸索著提一提此事,如果對方同意合作,那轉頭就把登州府送來那批糧食交給他們……嗯,記得要分批托付,切莫張揚!”
不知不覺間,孫真還是用了海漢的標準去衡量大明的處所官府,殊不知形成如許差異的啟事,除了官員本身的專業素養和任務感以外,另有國力的差異。海漢能夠在很短時候裡完成跨地區的物質和職員調配,對急用的資金需求也可很快停止批準,而這些都剛好是大明處所官府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