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7章[第1頁/共2頁]
隻要能讓兒子在海漢當上大官,朱由櫟就感覺值了。當初朱由櫟以為德王府空餘頭銜,本身擔當這個藩王稱呼以後本就冇撈著甚麼好處,過些年另有冇有大明都不曉得了,也一定還能把德王之位持續傳下去,以是乾脆將最無能的兩個兒子都派到了海漢這邊。
為了包管從海漢獲得的資本不產生牴觸,當時朱由櫟與陳一鑫商討後,決定讓他們一個留在北方,一個南下,兩人還就此停止了抽簽。
這對於德王朱由櫟來講,的確是一把雙刃劍,有望給德王一族帶來極大的耐久收益,但也會是以召來朝廷的打壓。明廷拿海漢冇體例,也冇法去抓回這兩個年青人,那統統的賬就隻能算在朱由櫟頭上,恰好也就藉著這個由頭對德王削藩了。
朱由櫟點頭應道:“他在手劄中說,親目睹識了海漢在外洋他國的影響力,在出訪期間受益很多,體味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意義。”
朱由櫟以為海漢的崛起已經無人能夠反對, 代替大明統治天下隻是時候題目。固然這意味著朱氏江山壽數已儘,但對於僅剩一個頭銜的德王府來講,朝代更迭卻一定見得是好事,若能加以操縱,反而能夠是一個發財的機遇。
(本章完)
朱子武抽簽留在了北方,天然是比去了杭州的朱子安多了很多便當。他先是到登州住了一段時候,在本地接管了相乾的培訓,然後到金州插手由北方大區停止的鄉試。
朱由櫟實在一向與兩個兒子保持動手劄聯絡,但從這類渠道所獲得的資訊,根基隻是兩個兒子雙方麵的感受,而海漢高層是如何對待他們的表示,是否情願持續向他們供應生長機遇,這就必須得朱由櫟親身出麵刺探了。
第2824章
在官方的成心安排之下,朱子武的科舉成績天然也不差,發榜以後便成為了言論核心。在陳一鑫的欽點之下,朱子武很快就進入了金州管委會任職,開端打仗本地的各種事件。
而留在北方大區生長的另一名王府後輩的環境,則是由陳一鑫來作了先容。
陳一鑫對朱子武在任職期間的表示賜與了極高的評價,以為即便他冇有德王後輩這一重身份,一樣也能在海漢爭奪到出人頭地的機遇。
如果說德王府與海漢在山東的合作是為了斂財餬口,那麼送出王府後輩到海漢入仕為官,目標則是著眼於大明滅亡以後的前程。
朱由櫟道:“不瞞兩位大人,這孩子前次寫信返來講,他感覺本身疇昔所學遠遠不敷,想找機遇去到貴國高檔學府再學習一下,不知是否還能有如許的機遇?”
這實在是一場豪賭,如果這兩個年青人冇能在海漢混出花樣,那德王府所承擔的風險就得不償失了。不過從白克思的描述來看,去了杭州的朱子安彷彿在本地已經混得風生水起,頗受正視。
海漢所倡導的管理體例,就必定需求範圍龐大的官僚體係才氣履行, 這也是製約了海漢兼併大明速率的首要身分。而德王府出身的後輩,不但曉得大明的各種事件, 更首要的是具有了極高的政治代價, 如果到海漢仕進,被委以重擔的機遇必定要比留在濟南大多了。
朱由櫟此次趕來萊州會晤,所體貼的不但是海漢對削藩行動的態度,另有目前他兩個兒子在海漢的生長近況。
白克思道:“朱子安在客歲的東海大區鄉試中名列榜首,以後就獲得征召, 插手了東海大區出訪朝日兩國的使團。期間在外洋出訪的經曆, 我想他應當也有通過手劄奉告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