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5章[第1頁/共2頁]
陳一鑫不得不在完成後勤運輸任務的同時,持續從山東方向募集騾馬和馬車,以加強海漢軍在遼東的運力。
這話固然有一點諷刺的味道,但陳一鑫卻不覺得意,點頭應道:“當時戰事不太順利,但總的來講局麵尚在節製當中,他們幾位老大哥也不肯向執委會求援。並且我們漸漸就發明,實在藉著攻打瀋陽城的機遇耗損清軍的有生力量,也不失為一種戰果。”
在此期間,他還得不竭來回於蓋州和瀋陽之間,批示馬隊軍隊打擊那些攻擊補給車隊的小股清軍。固然這些清軍的戰役力有限,但來去如風,藏身於補給線東側的千山山脈中,也是給海漢製造了不小的費事。
雖說清軍的兵器設備不如海漢,但隻要防備工事修得夠牢實,倒也不是冇有一戰之力。並且長年與海漢交兵,吃一塹長一智,在這個過程中也學了很多東西。海漢軍開端北伐以後,滿清趕工在城外修建了大片陣地,效仿海漢軍的作戰形式,挖壕溝建胸牆,在城牆高低都擺設了大量火炮, 以此構建立體火力網。
白克思道:“這就是變相的圍點打援了。”
九道城門漫衍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朝向渾河的城南邊向有兩道城門,彆離是德勝門和天佑門,又被彆離稱作大南門、小南門。城門上有三層的門樓,城門建有甕城。
在這條補給線上勞作的車伕、搬運工、庫管,以及跟從車隊履行押運任務的武裝職員,也是多達數千人。為了抵抗清軍小股軍隊策動的襲擾戰,海漢軍還特地在途中多地擺設了超越兩千名武裝馬隊,作為快速反應軍隊。
“冇錯。”陳一鑫道:“瀋陽是滿清的都城,對他們來講是不成放棄之地,就算明知打不過我們,也要苦苦硬撐下去,希冀我們耗儘補給以後自行退兵。而他們想要跟我們耗下去,獨一的體例就是拿性命來填。”
陳一鑫很必定地給出了答案:“是後勤。影響我軍闡揚戰役力的最大題目,就是後勤。”
兵戈就是打後勤,這個事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會例外。而海漢軍作為這個期間兵器設備最為先進的熱兵器軍隊,對於後勤補給的依靠程度更是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冷兵器軍隊。
在瀋陽開戰之前,海漢已經往遼陽運送了上千噸物質,但開戰以後的彈藥耗損速率, 還是大大超出了批示部的估計。也是以形成了後續的作戰行動斷斷續續,耗時半月纔打到了渾河北岸。但真正進入到攻城階段,纔是作戰物質耗損最大的時候。
瀋陽城的麵積冇有遼陽城大,但顛末明清兩代的增修擴建,其城防強度倒是超越了遼陽城,城牆高三丈五尺,比遼陽城還高出兩尺。城外有環城一週的護城河,寬三丈深八尺。
海漢的火炮在射程上具有必然的上風,但為了製止被清軍的城防炮火涉及,隻能在安然間隔上擺設火炮陣地。隻是如許一來,作戰間隔拉大,火炮的殺傷力和射擊精度就不免要打扣頭了。
第2852章
攻城放緩,帶給後勤的壓力就更大了。火線戰事每多持續一天,補給線上就需求多運送數十噸的貨色。這如果交給海運天然算不上壓力,隻消調幾艘大型貨船就行。但對於陸路長途運輸而言,這就意味著要變更多支車隊才才氣完成任務。
籌措這些物質,對海漢來講倒不難,難的是從火線將這些物質運抵作烽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