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貿易談判(二)[第1頁/共5頁]
寧崎說到這裡便停了下來,董煙雲不明以是地看著他道:“寧先生為何不接著說下去?”
董煙雲這話說得雲山霧罩,不過在坐這三人卻很大口語外的意義。當初大海商李旦節製了日本對大明的絕大多數貿易份額,李旦身後,許心素和鄭芝龍彆離擔當了他在大陸與台灣的遺產,而日本方麵的資本也被兩家所朋分。現在許心素和鄭芝龍打得不成開交,作為局外人的日本方麵天然會存在坐山觀虎鬥的意義,在這個節骨眼上許心素如果找日本人停止大宗的買賣,對方的態度就比較難以預感了。
“我們在那裡養殖蠶桑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不能給我們供應所需的幫忙。”陶東來可冇興趣跟董煙雲會商技術細節上的題目。
至於說海漢人如果然在瓊州島上養殖蠶桑,解纜生絲以後會不會對福建的絲織品財產形成打擊,董煙雲倒是一點也不擔憂――絲織品和生絲在福建市場上都是供不該求,如果海漢人真能成事,那此後福建方麵反倒是能多出一個穩定的貨源地,又何樂而不為呢?
“董先生,我們臨時不籌算買生絲和絲織品,我們想要的東西是福建本地的蠶種。”陶東來乾脆點瞭然企圖。
“這個……倒是不難辦,那不知詳細有些甚麼要求?”董煙雲暗自鬆了一口氣,送蠶種可比送船匠輕易多了,並且也不消擔憂影響到自家的財產。
董煙雲不想讓這三人感覺本身是在找藉口推搪,持續說道:“若貴方真是成心采購絲織品,鄙人可設法代為從江浙一帶采買,隻是需時會比較長,彆的代價估計也會較高……”
明朝福建是我國首要的絲織品產地之一,早在1439年,朝廷便在泉州設立織染局,專門為皇室出產貢品。以後在景泰年間,福州知州畢亨也在本地設立了織染局,按照《福州府誌》的記錄,當時福州每年要向皇室進貢綢緞425尺,所用生絲1328斤,全由治下各縣分攤交納。而到了明中前期,江南絲織業慢慢鼓起,在技術程度和產量上都大大朝過了福建,這直接導致了福建官辦絲織業闌珊。
“陶總請講!”董煙雲現在算是摸著了海漢人的路數了,想要買到他們的軍器,那就得先承諾一係列的互換前提才行,不然就算揣著現銀也連根毛都買不到。
董煙雲奇道:“寧先生為何有此一說?”
關於這類環境,明末史學家何喬遠曾對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做過批評:“是兩夷人者,皆好服用中國綾緞雜繒,其土不蠶,惟藉中國之絲為用,湖絲到彼,亦自能織精好緞匹,鏨鑿如花如鱗,服之覺得華好。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二者,至彼悉得價可二三百兩。”
福建的蠶種、蠶絲固然不如江浙一帶,但對於海南的熱帶季民風候而言,福建的蠶種就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對穿越個人來講合用性更強。農業部的人已經給執委會表了態,隻要能有一兩年的時候來停止育種滋長,應當便能夠培養出合適海南氣候的本地蠶種――當然這幾近是在抱負狀況之下的進度,實際上的停頓如何,不但單要看福建方麵的進度,同時也要視穿越個人在海南島上的生長狀況而定,因為合適養蠶的地區多在中北部,目前還並不屬於穿越個人的權勢範圍。
“蠶種?”董煙雲驚詫半晌以後才道:“你們是籌算……在崖州這處所種桑養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