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5章[第1頁/共2頁]
沈誌祥固然對這支步隊的可靠程度抱有疑慮,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孫全明打造這支步隊時應當也是下了血本,盔甲刀弓都是製作精美的上等貨,還全數列裝了製式燧發槍。
要曉得這玩意兒在海漢正規軍都還尚未完整提高,普通要到營級以上纔會列裝,但福山民團就是這麼豪橫,能在連一級就用上如許的初級貨。
來自平壤的驍騎,傳聞是鳳林大君李淏部下的精銳軍隊,包含批示官在內的全員都是在金州完成前期練習,並且從鞍轡、打扮到兵器設備,也全數從海漢采購,能夠說是海漢武裝馬隊的複刻版。
這民團成員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本地後輩,很多人從出世開端便是在海漢雙色旗下長大,對於海漢的虔誠絕對無庸置疑。
值得一提是李淏的兄長,朝鮮國王李凒,也一樣派了一支軍隊到海漢參戰。不過李凒一貫憑藉於東海大區,以是他的人馬直接就去往了東海大區服從石迪文的批示。
沈誌祥立即調集了這幾支步隊的批示官開會,要用妙手頭這有限的武裝力量,必須得對其先有充足的體味才行。
這支民團固然隻來了一個連的人馬,但配置倒是加強連的程度,乃至帶來了兩門小口徑野戰炮。
得益於坐落在福山縣境內的芝罘島基地,民團中的退伍甲士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三不五時還能跟駐軍軍隊一同演練,因此練習程度非常高。
固然沈誌祥也曉得親兵實在就是將領豢養的死士,他們存在的目標並非為國兵戈,而是為仆人儘忠,但這些人在數日前還是明軍身份,現在卻要轉換陣營跟海漢軍並肩作戰對於明軍,這多少是讓沈誌祥心中有些膈應,難以確認這些人的可靠性。
待幾名批示官向他陳述了各自步隊的根基環境後,沈誌祥的憂愁不但冇有獲得減緩,反而感覺頭痛減輕了。
作為此次戰事的首要策動者之一,陳一鑫對勝利誌在必得,以是他出動了北方大區近八成的作戰軍隊,僅在遼東方向儲存了一部分駐軍,防備滿清趁機搞事。
朝鮮驍騎看起來還是具有了必然的戰役力,但沈誌祥在滄州的首要任務是守住這座城,這些武裝馬隊能派上多大的用處還不太好說。
福山本地的礦業和海運貿易極其發財,是以民團的軍費預算也是非常充沛,單兵設備幾近就是遵循正規軍的標準來的。
眾所周知,福山縣是海漢軍進入山東半島的第一站,也是海漢在黃海渤海地區的首個據點,從1634年就被歸入海漢治下,迄今已有二十餘年。
最讓沈誌祥感覺不安的,還是從天津趕來的這支原屬明軍的步隊。
陳一鑫命令從大同江基地調回軍隊參戰,這事天然得要知會李淏一聲,免得對方誤覺得海漢要放棄對他的庇護。而李淏知悉環境以後,便主動要派出麾下的軍隊參與出去,以此來表示他對宗主國的虔誠。
陳一鑫當然不會安排讓朝鮮人打前陣,不過近似在占據區保持治安如許的任務,交給朝鮮人倒也不是不可。並且這些朝鮮人在金州受訓期間都學過海漢官話,以是平常相同、傳達軍令方麵,不會呈現太大的題目。
除了幾名軍官是退伍老兵,其他成員多數是冇有參軍經曆的布衣,在此之前也談不上有甚麼作戰經曆。
就連他們所穿的禮服,也是新的新舊的舊,明顯不是同一批次配發,可見其預算並不像福山民團那麼餘裕。要希冀這支民兵能有多強的戰役力,那明顯是不太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