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2章[第1頁/共2頁]
當然了,王承恩所表示出的態度,究竟是他本身的設法,還是代崇禎帝敲打朝堂上的投降派,那臨時也不得而知。
寧崎道:“但此次帶隊來杭州找我們的構和的人,可並不是你所說的投降派。”
沈誌祥拱手道:“這還是多虧了馬大人及時救濟,沈某才幸不辱命。”
沈誌祥看到這一幕才稍稍鬆了一口氣,明軍渡河明顯也是為了防備海漢出兵追擊,應當是真的放棄了持續攻城的籌算。
但對於正在疆場上高歌大進的海漢一方來講,眼下明顯還並非寢兵的最好機會。
南邊疆場上,顏楚傑和石迪文率部分頭從水陸兩路嚮應天府南都城推動。
此次代表大明奧妙來到杭州的特使,既非內閣大學士,也不是六部高官,而是深得崇禎帝信賴的司禮監秉筆寺人王承恩。
明甲士馬向南撤出幾裡後,便開端向西渡河,往河間府城方向去了。
從山海關方向殺出去的陸六師,與從河北方向進軍的陸五師,以及陳一鑫所率的登岸軍隊,終因而在都城以東的通州完成了會師,離都城隻要四五十裡了。
並且對於王承恩在杭州的行動自在,海漢也冇有過分限定。除了一些軍事禁區不成進入,其他處所都由得他去。
這滄州城經曆數日連場大戰,裡裡外外到處都是兩軍屍首,必須得儘快停止措置,光是打掃疆場就得破鈔好些天了。
寧崎點頭道:“如果你說的完整投降,是要讓大明打消建製,把權力移交給我們,那我感覺他們就算敗北也不成能承諾。大明仍有很廣漠的縱深,對他們來講,固然疆場上處於優勢,但實在還遠遠冇到絕望的時候。”
而此次崇禎冇派高官,卻派了王承恩來杭州,起碼能申明一件事,即他對王承恩的信賴度,大抵是遠遠超越了朝堂上那幫官員。
當然最有能夠的實際環境是,明軍已經接到了來自都城的告急調令,不得不放棄滄州先趕去都城救火。
海漢軍在北邊疆場獲得的上風越大,滄州守軍所麵對的壓力就會越小。固然滄州扼守京杭運河關頭位置,但明廷迫於情勢,必定還是會以保衛都城為最高目標。
馬浩的軍隊固然冇趕得上前幾天的守城戰,但好歹也是幫沈誌祥擋下了明軍的最後一波守勢,戰後邀功請賞,沈誌祥天然得把馬浩也帶上。
用陶東來的話來講,就是成心要讓王承恩好都雅一看,這場戰役對海漢海內所形成的影響極其有限,海漢完整能夠仰仗強大的國力將戰役持續打下去。
沈誌祥聽到部下來報,另有些不敢信賴這個動靜,從速上了城頭,拿起望遠鏡察看明軍意向。
這傢夥在本來的時空裡,是在甲申之變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便跟隨崇禎自縊於煤山,也算得上是大明忠臣。
施耐德道:“但不成否定的是,大明內部早就有投降派存在,隻不過把握的權力還不敷大罷了。”
在正麵疆場上節節敗退的大明,已經認識到了戰局走勢很難逆轉,以是也悄悄調派了使團到杭州,試圖與海漢執委構和議寢兵。
在兩邦交兵的狀況下,王承恩能進到杭州城聯絡上執委會,天然不是那麼輕易的事情,這中間替他打通樞紐,供應各種便利的人實在很多。而此中著力最多的,便是東海大區下轄的特彆聯絡處。
海漢固然答應王承恩進了杭州,但接不訪問他,甚麼時候訪問他,目前執委會還冇有賜與明白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