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1627崛起南海 - 第3326章
翻页 夜间

第3326章[第1頁/共2頁]

這雨花台本是南都城南一處丘陵,傳聞南朝梁武帝期間,高僧雲光法師在這裡說法,打動彼蒼,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

陶弘方問過以火線才得知,本來這些基層官員大多在城外構造施助事情,一時半會也告訴不到,能來開會的幾人都是留守衙門的。而這類排班是每日輪換,也就是說陶弘方想一次性把人聚齊,恐怕還得先提早幾天安排才行。

樊成超持續先容道:“我們把施粥的施助點設在這裡的幾座寺廟裡,每天要向這些施助點投放一千多斤糧食。”

陶弘方道:“一千多斤糧食,四五萬災黎,這夠吃嗎?”

部下官員建議他帶些兵馬在身邊,以防萬一。畢竟城外災黎魚龍稠濁,也說不清有多少是大明派來的探子混在此中。

很明顯這些災黎曉得海漢軍的存在並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安然,反倒是會讓這裡得以保持根基的次序。

幾名官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是不敢坦白,老誠懇實給他彙報了目前城外的狀況。

陶弘方如果去了,不免會招來公眾圍觀。而他從杭州帶來的幾名親隨固然都是技藝不錯的保護,但如果到了四周八方都是人的龐大環境中,恐怕也不免有所疏漏,這類時候當然還是出動軍隊保持次序最為可靠。

陶弘方當即便讓人籌辦車馬,解纜去城南。

陶弘方從車窗望出去,見很多災黎就站在官道邊,目光板滯地望著這支穿行於營地間的步隊。

陶弘方一想,這話也是有些事理,傳聞之前從南京撤走的十多萬軍民,大多數也是從城南走的,可見南邊的地形和交通前提的確要更好一些。

陶弘方冷靜點了點頭,這類環境的確不答應南都城開門放人,一旦幾萬饑腸轆轆的災黎湧進城中,隻怕會出大亂。並且動靜傳出去以後,會讓周邊地區的災黎都向南京集合,到時候局麵更是難以清算。

他在南京固然位高權重,但能管到的處所也僅僅隻要原應天府轄區罷了,出了這片範圍,他的影響力可就冇那麼大了。

石成武固然冇有親身出動,但還是讓部屬給陶弘方帶了個口信,讓他去城南的雨花台四週轉一轉,看模樣石成武對城外的災黎環境也是比較體味。

“大人,目前從四周州縣湧來南京的災黎,十之七八都暫住在這裡。但因為我們人手有限,也冇法每日盤點,以是隻能預算災黎目前的大抵數量,約莫有四五萬人。”

施助所需的物質數量龐大,募集、運輸、分發,每個環節都需求在分歧地區的分歧部分間停止幾次調和,可不是陶弘方一紙號令就能處理的。

相較於陶弘方先前所看到的書麵質料,南都城外的實際環境能夠要更加嚴峻,紙麵統計數據已經跟不上每日新增。乃至於管委會的這些官員隻能分班去城外坐鎮批示,才氣對付越來越多堆積到南京的災黎。

因而陶弘便利遵循他的建議,自夫子廟方向過鎮淮橋,出城南的聚寶門,然後再過護城河上的長乾橋,自此便進入南都城與外郭城之間的地區。

不過此時的雨花台早就不見了昔日接踵摩肩的虔誠香客,取而代之的是交叉搭建的各種帳篷窩棚,沿著官道兩側放開,一向伸展至遠處的寺廟。

陶弘方又問道:“我昨日從燕子磯船埠乘車入城,如何冇有看到災黎?”

陶弘方感覺言之有理,便寫了一紙調兵文書,送去駐軍司令部。未幾時那邊就給了答覆,出動了一個步兵連,以及二十名馬隊,保護陶弘方出城去巡查城南的災黎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