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崖州城(三)[第1頁/共3頁]
羅升東歎口氣道:“不撈不可啊,鄙人現在的職位,每月俸祿折銀三兩,就算升了把總,年俸也不過四十多兩,每逢年節還要辦理下屬,巴結同僚,這點銀錢那裡夠用!”
接下來去的這家“福瑞豐”的氣力明顯比“安富行”更強一些,歡迎行動隊的這位李姓掌櫃表示,他們需求的硝石、硫磺、焦炭等貨色都能夠從廣州構造大量貨源運過來,但作為互換前提,“福瑞豐”但願能在廣州包銷海漢出產的玻璃器具和銀鏡。
施耐德對張掌櫃在驚奇之餘保持了充足的貿易敏感非常對勁,笑著點點頭道:“五寸的銀鏡,一百兩一麵,八寸的銀鏡,三百兩一麵,方鏡一尺起,八百兩一麵,至於更大的尺寸……我們臨時不會發賣。”
與海漢人的買賣固然是以物易物,但這東西到本技藝裡一倒騰,不就變了現銀了嗎?張掌櫃一咬牙,便允了下來。
這倒並不是執委會冇法在穿越後製造鏡子,究竟上14世紀初威尼斯人就發明瞭錫箔和水銀的製鏡法,這也是執委會要求行動隊采購錫石和丹砂的啟事之一。但這類製鏡法效力極低,且質料含有劇毒,對製鏡工人的身材傷害很大,最關頭是鏡麵鍍膜不耐久,時候稍長鏡麵便會漸漸花掉。固然如此,威尼斯人也把這個奧妙保持了三百年,直到17世紀後半葉,這類水銀製鏡技術才通過某些奧妙渠道流入了法國。而18世紀德國人發明的硝酸銀製鏡法例大大改進了這些缺點,但不管是主材硝酸銀還是需求用到的酒石酸鉀鈉和氨水,穿越眾臨時都製備不出這些質料,以是隻能先大量儲備成品,等今後化工產業生長到必然階段的時候才氣開端自行大範圍製造鏡子。
張掌櫃之前去廣州進貨時候,也曾經動過心機,進一些佛郎機人的玻璃器具到崖州發賣,但這玩意兒本身代價就高,又是易碎品,在海路運輸中如果趕上大風大浪,損毀率極高,以是崖州市場上極少有玻璃器具發賣。但如果這些海漢人曉得玻璃製造技術,能夠在本地製作這些精美的玻璃成品,那便能夠有效躲避運輸環節的風險和本錢了,代價上比擬廣州貨天然更具合作力。
至於說這東西到底好不好賣,能賣出甚麼代價,隻要看看張掌櫃現在哆顫抖嗦的嘴唇和手指就曉得大抵了。要曉得這個期間的確已經開端有西方的布羽士和販子帶著鏡子來到大明,但威尼斯那點可悲的產量連供應歐洲的貴族都還遠遠不敷,就更彆說大範圍地販運到悠遠的東方出售了。在東方這個龐大的市場上,穿越眾將要出售的鏡子幾近找不到合作敵手,就算是發明製鏡術的歐洲地區,在將來也必將成為產業化製鏡的傾銷地。
執委會的物質堆棧中的確另有更大尺寸的鏡子,就連一人高的穿衣鏡也有好幾麵。但那些屬於“特彆商品”,並不是籌辦用來在市場上出售的,除非有朝一日穿越眾已經能造出一樣大小品格的鏡子。這些大尺寸的鏡子,是執委會留著籌辦在需求的時候賄賂一些朝廷高官,乃至是進貢給皇室用的。
張掌櫃連價都冇還,就定下了二十麵兩寸圓鏡和五麵五寸圓鏡。至於更大尺寸的鏡子他不是不想買下,而是店裡的貨色加上現銀都已經不敷數量了。除了鏡子以外,他還定下了五十個玻璃酒杯和二十個玻璃碗。這麼貴重的商品,張掌櫃也冇希冀第一次打交道的對方能答應賒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