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登州水城[第1頁/共3頁]
張鵬飛也不焦急,航道差船隊冇法抵近這冇乾係,韃靼人兵力不敷纔是他們最致命的題目。
作為海防要塞,登州水城當然有紅夷大炮。水門兩側各有一座凸出牆體的炮台,舉起望遠鏡掃疇昔,共有7門口徑不一的鐵炮。
守墩台的綠營兵看著海上林立的桅杆,一臉蒙比。
排槍弓箭射向城樓,架起木梯,一天即登下水城牆頭。
明軍換乘舢板,在田橫山西側登岸。
“正在盤點,環境不太悲觀。”
“船呢?”
“好的。”顧榮邊走邊道,“羽帥,有幾個俘虜說是你的舊識,但願能插手我軍。”
明軍強攻登州北城牆。
2天後,炮兵陣地構築完成,張鵬飛命令不必憐惜彈藥,火力全開。
“男丁為奴,女眷入營。”
張鵬飛對水城太熟諳了,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工事的各處細節。
聞名的田橫山在城外。
韃靼人治下的登州海防年久失修,登州水城隻要破船10餘條,當然也冇人去清淤了。
“比我們設想的還差,登州海軍營體例346,實有官兵200餘,此中南汛守兵遠在膠州灣,城中隻要170多個兵,物質也很少”
明軍在登州水城前停下,城外海麵下水門、平浪台、防波堤統統仍舊。
登州城附屬兩位道台統領,徐大用為山東佈政司參政分守青登萊道駐萊州,楊璥為山東按察司副使分巡登萊道駐登州。
水城守備泣血求援,楊璥派80人出城聲援,走到半路便被一陣火繩槍和佛朗機的射擊遣散,連滾帶爬地跑回登州。
潮流漲落,沉沙積淺。張鵬飛大抵估計,起碼得投入數千人清理一個月,才氣讓登州水城規複駐紮大戰船的服從,不然隻能等大潮流。
間隔比來的綠營野戰軍隊在膠州,中間隔著茫茫的山地,膠州鎮從汛地點兵再聲援過來如何也得10天,那就是張鵬飛對攻城時候的底限要求。
水城並不大,南寬北窄,呈南北向不法則的長方形。
明軍翻開水門,張鵬飛搭乘的舢板通過天橋口,緩緩駛入這座他非常熟諳的城池。
“緝獲物質有多少?”
如是三次,聲援全數失利。
向濟南、膠州、臨清求援的號令早就收回了,路途太遠,緩不濟急,一時希冀不上。楊璥能做的隻要從城外汛地收回分汛駐守的登州營,並調文登、萊州二營抽兵聲援。
登州府城構築在台地上,因為地基的啟事,形狀呈D字。4座城門,周長3裡,高3丈5,頂寬2丈。
福船廣船鳥船形狀像新月,兩端起翹,沙船則是船頭比船尾高很多。沙船平底,不怕停頓。這7艘沙船在船頭船麵裝了4磅加農炮,一共有炮11門。
“隻要6艘船能跑。”
綠營兵對此當然心知肚明,撲滅烽火連滾帶爬逃出墩台,找汛地把總報信去了。
領兵打下水城的顧容等在船埠,見張鵬飛下了船,迎上去道,“羽帥,綠營守備在府中他殺了。”
城下的炮兵陣地分2塊,8磅12磅炮就在水城南門外放列,4磅、6磅炮前推了一段。
船埠位於內港的城牆內緣,守備府和水城兵丁的營房在內港東側,位於內海灣與東城牆之間。
水城牆基以條石修砌,牆體內為夯土,外包磚石。麵海的北城牆長300米,高約9.4米,頂部寬8米,垛距10米。水門又稱天橋口,進深約1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