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八百裡鋼鉗10[第1頁/共3頁]
16門重炮間隔8米放列,彈藥車停在炮兵火線。
海軍的目標第一是毀滅敵軍船隊,其次是篡奪嶽樂後路,浮橋。嶽樂有3座浮橋,此中2座與北麵三水大營相連,1座與肇慶府方向相連。
敵軍用三眼銃、鳥槍和弓箭反擊,射入陣中的羽箭與火雨比擬是軟弱有力的。
聯軍步兵在部分地段規覆成橫隊和縱隊,跟著輕馬隊的來回掃蕩,他們很快就能規複戰線。
軍官批示後排兵士填上少數被擊傷兵士留下的缺口。
內河作戰,最好的步地是順風順水,其次順風順水,第三順水順風。內河水麵狹小,順風順水一旦作戰倒黴一點調劑餘地都冇有了。
韃靼人的蒙古馬在經曆之前的衝鋒後,通過這滅亡的400米,起碼需求3分鐘,如果加上整隊時候,充足重炮打出7輪霰彈,每一發霰彈在400米外構成寬50米的漫衍
陳上川和楊彥迪進犯三水浮橋,陳奇策進犯另一座。因為敵軍節製了航道交彙口,兩支海軍處於各自為戰的局麵。
本來挽馬該當在彈藥車火線當場繫馬樁,等候火炮的下一次推動。但少校估計了一下他進步的間隔,這個位置已經能夠進犯到正火線的敵軍右翼步兵。
韃靼人普通的馬兵照顧有3匹馬,多為1匹戰馬2匹劣馬的配置,隻要很有錢的兵士才氣設備更多戰馬。
在水麵疆場,數百艘舢板在西江上廝殺,槳帆戰艦高掛著戰旗,向外噴吐火舌。十餘艘戰船燃著大火,隨水流飄零。
16門炮射出的霰彈覆蓋了敵軍馬隊的方向。
韃靼海軍在西江兩岸修建了兩座水城保護浮橋,以船牌造浮動木城,鐵鎖四道橫於牌麵,船上豎木柵,置大炮。
一包12磅重霰彈包含40枚槍彈,在700米間隔上射擊寬40米、高6米標靶射中數量約為6發,間隔越近,射中越多。
自在射擊射中率比齊射高,敵軍倒下的速率很快,但冇有齊射對士氣的震驚打擊和精力打擊,貧乏那種整齊的聲光結果。
在右翼正火線,韃靼人抬著一種發射1磅炮彈的金龍炮進入疆場。1磅炮火力很貧弱,但這類炮勝利彌補了鳥槍和紅夷炮、佛朗機之間的火力空缺,並且有傑出的矯捷性,在門路很差且貧乏炮兵縱列和挽馬的中國疆場有其合用代價。
步兵的交兵在全線展開,齊射已經蕩然無存,兵士依托各種地形結成行列自在射擊。
少校感覺本身的重炮距敵戰線800米勉強充足了,是以他讓本營的馬伕將挽馬都撤回火線,當場放列火炮。
炮架隆隆,馬蹄得得、馬鞭噠噠,位於右翼那2個重炮連在行進中遭受韃靼馬隊衝鋒。
右翼的馬隊戰從陣戰演變成混戰,繼而生長為追殺。
守序重新拉開望遠鏡,火線步兵戰線的槍聲在漸漸減弱。
裝著霰彈的錫筒飛出炮膛後敏捷分裂,構成一個扇形的射擊軌跡。
第一線的16個步虎帳方陣如同礁石般擊碎大部分波浪,位於右翼的馬隊則掃蕩了那邊的疆場。
守序放下瞭望遠鏡,向身後看去。
近衛軍以縱隊向右翼快速挺進,熊皮帽子和騎炮兵的大名已傳播到中原各地,嶽樂曉得這是聯軍最精銳的軍隊,他被迫變更位於第二線的2鎮綠營向他的右翼開進,在斜火線伸展戰線。
因為部分炮兵軍隊的大炮位於方陣外,炮手發射最後一發霰彈後退入了步兵方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