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開啟經濟學之旅,踏上富足之路(3)[第1頁/共3頁]
經濟好處是任何其他好處的根本和先導。隻要龐大的預期收益,纔會有驚人的投入,纔會締造出驚天動地的豪舉。
1492年10月12日,顛末30多天的飛行,他們終究登上了北美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而後,哥倫布又前後三次飛行到美洲沿岸,停止了實地考查。哥倫布成為西方第一個發明美洲新大陸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誤認做印度,西印度群島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
但是反觀我國的鄭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這段長久的時候,鄭和所批示的寶船船隊,七次豪傑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周邊海疆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民氣目中的黃金國――非洲。當時天下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把握當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水兵,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彆的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權勢範圍。比哥倫布早近100年,鄭和完整有能夠獲得與哥倫布一樣的成績。
一樣,1519年麥哲倫帆海探險打算開端實施時,西班牙國王也承諾重新發明的國土中,撥出1/20賜給麥哲倫,並答應其參與將來的地盤開辟。是以,遠航探險不但能夠帶來名譽,更可乃至富。
這類探險行動毫不是無償的,而是有著龐大的潛伏好處的刺激。
這是一個竄改了天下麵孔的左券。哥倫布的收成遠遠超越他此前“華侈”的8年時候本錢及其他統統的本錢,真可謂一本萬利!
近似的另有我國曾呈現的“倒牛奶”征象: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農紛繁把鮮奶倒掉;是成都會的一家乳成品加工企業,因為收買過量,隻好把來不及加工的2噸多鮮奶倒入下水道。彷彿我們出產的牛奶已經到了“喝不完”的地步。但從奶成品的供需乾係上看,就是遵循近年來的高增幅當作長,在將來10年內,中國還是“貧奶國度”。這又該作何解釋呢?隻能說,這是牛奶出產的地區性、部分性、臨時性的多餘。
比方,如果每袋牛奶的代價上升了1元,很多人都會挑選少買牛奶;而如果每袋牛奶的代價降落了1元,那人們就會多買一些牛奶。因為需求量跟著代價上升而減少,跟著代價降落而增加,是以,需求量與代價負相乾。
但是,鄭和出行前能夠與天子訂立合約嗎?不但不能,並且鄭和及其統統帆海船隻均屬於天子私家統統,是一次政治性私家出巡。因而他不能發明新大陸,固然他下西洋的範圍能夠稱得上亙古未有。
需求規律: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首要法例,即在普通的環境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其代價之間存在的乾係成反比,代價越高,需求量越小;代價降落,需求量上升。
經濟學家提示你
這類基於好處之上的左券,使歐洲帆海探險從一開端就重視每一次新發明的資訊公佈與記錄。他們每發明一塊新的陸地、一座新的島嶼,就賜與定名,並劃入本國的版圖。
實在,哥倫布可不是完整忘我地做出這類“豪舉”的,8年的公關儘力,在勝利那一刻,哥倫布提出了本身的“開價”,他和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訂立一個左券:“國王與王後對哥倫布發明的新大陸具有宗主權;哥倫布被封為貴族暨大西洋水兵元帥,被準予擔負將來所發明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並且這些頭銜都將世襲;新發明地盤上產品的10%歸他統統;他也能參與新地盤上統統的貿易活動,投資和利潤占總額的1/8;而他對前去新大陸經商的船隻能夠征收10%的稅,對本身運往西班牙的貨色實施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