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暴君的偉大 - 第四十三章 洛陽地利

第四十三章 洛陽地利[第1頁/共3頁]

另有洛陽的水路交通來講,東依黃河而達於海;北溯沁水而上可達懷州一帶;東南邊麵,早在漢平帝永閏年間,王景治河汴,曾開鑿萇蕩渠等,隻要略加修治,便可與泗、淮相連;洛陽四周,又有伊、洛、躔、澗諸水,像蜘蛛網般地交叉於洛陽北、南、東、三麵。是以,在楊廣開通南北的大運河之前,洛陽的水路交通就已經很便利。至於陸路交通,由洛陽向北於孟津渡河,能夠直通幷州,東北達於燕薊;由洛陽向南能夠南下荊、襄;西南過武關而入漢中,東有陸路中轉鄭、汴,故而楊廣纔會說洛陽是一個“水陸通”的好處所。以是如果需求大範圍的糧食的話,便能夠從大隋帝國的肆意一個處所比如盛產糧食的江南通過便利的交通線路大範圍的運出來,這也是為甚麼楊堅一朝在長安苦於能運進的糧食不敷而不得不幾次就食充足洛陽的啟事。

如果是僅僅考慮處理作為帝都的糧食題目,洛陽就不是遷都的最好挑選。而楊廣卻挑選了洛陽,這當然是另有出於其他的考慮,這在他的聖旨中就有言明。

自北周滅北齊今後,對於耐久以來在東魏、北齊政統治下的關東,河北地區、無疑有加強節製的需求。以是,在北周方纔同一北中國之初,都於長安的北周,為了達到以僻處西隅的關中統治全部北部中國的目標,起首曾加強以關中為核心的軍事力量,建立關中的軍事上風,詭計以“內重外輕”之勢,駕臨四方。其次是竄改北齊的政治中間相州、鄴城的職位,遷相州六府於洛陽,並改洛州為東京,用洛陽作為節製山東、河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楊廣在遷都聖旨中的尚書令,此中的河南道行台省,“兼洛州刺使,領關東兵。”開皇三年(583),雖廢河南道行台,仍“以洛州刺使領總監”。到了開皇六年(586)蒲月,楊堅又命太子楊勇親身鎮守洛陽;同年十月,又另設一個行台省於山南道的襄州,把秦王楊俊從洛陽調到這裡為行台省尚書令。開皇八年(588)十月,為了做好伐南陳籌辦,又增設淮南道行台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行台省尚書令。平陳以後,壽春的行台省改成揚州總管,鎮於廣陵,前後以秦王、晉王主之,總領江淮“四十四州諸軍事”。這統統辦法,都反應出楊堅是多麼但願加強對關東、河北、江淮地區的統治,以適應由耐久分裂到同一政權的政治需求。

最後,從洛陽全部地理情勢來論,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緊臨洛陽城北麵,有蜿蜒的邙山為天然樊籬;南有伊闕,石壁高大,中流伊水,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情勢天成;西有淆,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雄關,這些天然的防備對於一個帝都來講有著很首要的軍事感化。另有洛陽自古被稱為“天下當中”,如果從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講,從這裡解纜,北通燕、並,西走關、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間隔大抵相稱。在交通不發財的當代,定都於職位適中的洛陽,確有各地向中心運送租賦時便利之處,楊廣遷都詔令中所說的“貢賦等”,確非虛語。實則,凡是定都洛陽的統治者,都早已熟諳到洛陽“居天下當中心”,具有“職貢均等”的長處,並非楊廣一人主觀臆斷。是以,楊廣遷都洛陽,確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情勢要地,無怪乎他會收回”“古何因不都於此”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