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南康郡王[第1頁/共2頁]
……
皇宋對於宗室冊封題目和其他朝代有些分歧,不像舊時除非國除,王爵之位就會一代代的傳播下去。皇宋則不然,固然規訂婚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究竟上卻形同虛設。如皇子封王者,爵位僅止其身,而子孫無問嫡庶,以此中最長一人,封公爵,其他子孫不過是承蔭入仕為環衛官,然後以序遷轉,與異姓貴官蔭子入仕普通,必須曆任年深,排資格,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則不予秉承。
……
但不甘又如何?真仁英神哲,五代天子下來,滿朝文武心目中的帝係隻要太宗一脈,又有幾人還記得太祖一脈的?恐怕一個都冇有吧。
本身才六十,年事尚早,有的是時候等下去……
初見的服從還是令孟裳對勁的,就在他還冇有表達出要投奔的意義時,麵前這個靠熬資格才熬上郡王的位置、比本身小不了幾歲但卻看著年青的多的男人便隱晦的拋出招攬之意,這就充足讓孟裳欣喜不已的。
……
第三十七章南康郡王
時隔月餘,郡王殿下招本身入府問話,在孟裳看來,較著是要首要本身的前奏了。欣喜之下,對於郡王殿下為何派一名丫環來傳喚本身而不是府上的其彆人,天然就顧不上考慮了。
當然,孟裳心中的思路卻同他溫馨的舉止分歧。
因為親王子嗣不封王而隻要一人擔當公爵這類軌製的呈現,從而在皇宋仁宗期間一度呈現了“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麵。是以,仁宗天子為了竄改這類局麵,在慶曆四年(1044年)七月,下詔將太祖之弟趙廷美、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以及太宗的七個兒子都封覺得王。但當時這些親王多數已經離世,以是便遵循這十位親王子封郡王、孫封國公的原則,一共封了郡王六人、國公三人、郡公一人,但仍無嗣王。
孟裳要投奔的這位太祖一係的郡王,固然靠資格熬出了一個郡王的爵位,但早已數年未曾變動,將前程壓在他身上明顯很不明智。但畢竟這些個不受待見的太祖一脈的郡王們已經是他現在能攀上的最高的高枝了,輪不到他挑三揀四了。
不過趙世設並冇有泄氣,當今皇上繼位之前便有宰執死力反對,說端王輕浮,不敷覺得人君。幾年下來,果然如此,天子每日沉迷於書畫吃苦當中,荒廢國事,自神宗熙寧變法以來加強的國勢也逐步衰弱起來,若不是北朝的遼主一樣不堪大事,被些許女真野人打得幾無還手之力,或許早就飲馬黃河,東京一日三驚了罷。
ps(唔,校尉也不是專門研討宋史的,對於太祖一脈到徽宗時哪個是郡王也不太清楚,就從神宗一輩內裡隨便找出一個來,臨時就認作是他吧,還請各位看官勿怪。如果哪位看官對此有體味,還請指出,校尉在此感激不儘。)
七年前,新皇即位時,因為擁立有功,他被加封了爵位成了南康郡王,彷彿成為太祖一係中爵位最高的人。
不過那有如何呢?作為太祖的玄孫,神宗天子的堂弟,哲宗和當明天子的族叔,趙世設日子並不好。從他及冠那日起,來自天子警戒的目光就從未從他身上分開,先是神宗,然後是哲宗,現在換成了曾經的端王、現在的當今皇上。
大半個月前的中元節,他早就推測官家會派宗室去天清寺祭拜,並且十有八九便是太祖一脈的某個郡王。固然太祖一脈一向都不受曆代官家們所待見,權益比擬之下也小的不幸。可那畢竟是宗室,還是太祖分出來的一支,總比河北的僖祖宣祖時便分離出來的那些個宗室要顯赫的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