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 範仲淹
翻页 夜间

範仲淹[第1頁/共10頁]

1039年,西夏軍隊進犯宋之邊疆,次年正月,元昊雄師進逼延州(今陝北延安)。延州一帶地闊寨疏,兵力虧弱,又是夏軍出入的必經之地,元昊早就想拔掉這顆釘子。當時延州的知州範雍是一個誌短才疏的怯懦鬼。他一傳聞夏軍來犯,嚇得緊閉城門不敢出戰,忙遣人去調救兵。不料元昊早巳在延州四周的三川口設下埋伏,救兵剛到就墮入重圍,死傷甚眾,緊接著一麪包抄延州,一麵將延州以北的36個寨堡全數蕩平,最後延州指日可破,範雍束手無策,隻會躲在城中禱告神佛保佑,幸虧這時紛繁揚揚下起鵝毛大雪,元昊怕被風雪困住,倉猝撤兵而去,延州孤堡才未淪陷。

範仲淹的曾祖父範夢齡,曾任吳琥國中吳節度判官(姑蘇賦稅判官),祖父範讚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範仲淹生於徐州,次年(990年)父親不幸去世,範家落空了餬口來源,範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隻好帶著尚在繈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今後,範仲淹改姓名叫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當年範仲淹貶到鄧州後,身材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老友 宗諒從嶽州(今湖南嶽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嶽陽樓作一篇記。範仲淹為了鼓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承諾了 宗諒的要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裡揮毫撰寫了聞名的《嶽陽樓記》。範仲淹用洗練美好的筆墨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風景,並且借景抒懷,勸勉得誌誌士不要因本身的不幸遭受而哀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小我得失,做到“天賦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的行動和思惟,博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佩。 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 族群眾,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記念他,他凶信傳到各地,人們深為感喟,凡是他從政過的處所,老百姓紛繁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記念,按照他的遺言,屍體冇有運回客籍姑蘇,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記念,齋戒了三天賦散去。曆代仁人誌士也紛繁以範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表率,學習和師法。現在天,範仲淹的精力和思惟仍閃爍著昂揚向上的思惟光輝,仍有著開導和教誨意義。範仲淹的行動和思惟,博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佩。曆代仁人誌士也紛繁以範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表率,學習和師法。

範仲淹(969年~1052年)字希文,姑蘇吳縣(今屬江蘇)人,天聖三年(1025年)上書朝廷要求改革政治,兩年後又上書相府,均未被采取。慶曆三年(1043年)向仁宗天子上奏,提出鼎新的十項辦法,推行未及一年被罷斥。善於詩,詞,散文,其名句“天賦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廣為歌頌。

數次起落

範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誌,21歲去四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常常一小我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和尚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當時,他的餬口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今後劃成四塊,遲早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類貧寒餬口卻毫不介懷,而用全數精力在書中尋覓著本身的興趣。範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豪侈華侈,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甚麼事?”範仲淹聽了一怔,感覺話中有話,便詰問為甚麼,有人奉告他:你乃姑蘇範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聽罷方知。這件事使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下決計離開朱家獨立餬口,因而他倉促清算了幾樣簡樸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禁止,流著眼淚,決然告彆母親,分開長山,單獨前去南京肄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