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 韓琦
翻页 夜间

韓琦[第1頁/共6頁]

慶曆元年春,元昊在乘機攻宋前,向宋軍詐和,被韓琦看破。他敵部下說:“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號令諸將嚴加戍守。仲春,元昊率 10 萬雄師打擊渭州(今甘肅平涼),直逼懷遠城(今寧夏固原西)。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兵 1.8 萬人,桑懌為前鋒,前去抵抗,停止阻擊。行前,韓琦向任福麵授機宜,號令他們繞到夏軍背後,可戰則戰,不成戰則據險設伏,截其歸路,並再三叮嚀:“苟違節度,雖有功,亦斬。”任福在張家堡南打了個小敗仗,因而貪功輕進。夏軍佯敗退走,沿途拋棄很多物質,宋軍不知是計,輕裝猛追至渭州北邊之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當時,夏軍在好水川裡邊放了幾個木盒子,宋軍隻聽盒子裡有鳥叫聲,不敢輕動。任福到時,號令翻開,隻見一百多隻鴿子奔騰而出,迴旋在宋軍上空。宋軍正在驚奇之時,夏軍已從四周合圍。宋軍雖英勇戰役,怎奈人馬三日乏食,怠倦不堪,宋軍大敗,6000 餘人陣亡,任福等將校軍官數百人亦死於難。韓琦當即命令退兵,在半路中,陣亡將士的父兄老婆幾千人,號泣於馬首前,持故衣紙錢招魂而 哭說:“汝昔從招討出征,今招討歸而汝死矣,汝之魂識亦能從招討以歸乎?”當時哀慟之聲震六合,韓琦掩泣駐馬不能行進。好水川之戰,元昊得勝,非常放肆,令人作詩,投擲宋境,諷刺說:“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宋軍兵敗好水川,雖不是韓琦親身批示,但冒然出兵,用人不當,也難辭其咎。戰後宋廷究查敗軍之責,撤去了夏竦的職務,韓琦、範仲淹也被調職他用。韓琦降為右司諫、知秦州,範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今陝西耀縣)。十月,宋廷分陝西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韓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範仲淹知慶州,龐籍知延州,並各兼本路馬步軍都擺設、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二年四月,韓琦受任秦州察看使。閏玄月,宋軍又大敗於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大將葛懷敏戰死,主持涇原路軍務的王沿被降職他調。十一月,朝廷采取了範仲淹的建議,韓、範二人屯駐涇州(今甘肅涇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敗後,韓琦始佩服範仲淹守議,兩人同心合力,相互援助。因為兩人守邊陲時候最長,彆名重一時,民氣歸服,朝廷倚為長城,故天下人稱為“韓、範”。邊塞上傳誦如許的歌謠:“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西夏在戰役中雖多次得勝,但喪失也很大,民氣好戰,民怨沸騰,因而宋夏開端轉入曠日耐久的“慶曆媾和”。在鴻溝情勢稍趨和緩的環境下,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韓琦、範仲淹奉調回京,同任樞密副使(樞密使為杜衍)。當時國子監直講石介傳聞韓、範二人來朝中供職,特地寫了一首《慶曆聖德詩》,此中獎飾韓琦說:“予早識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豈視店楔。其人渾厚,不施剞劂。可屬大事,渾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

力詆變法

熙寧元年(1068年)七月,韓琦複判相州。在相州任上還未滿三個月,河北地動,黃河決口,多量哀鴻流浪失所。神宗賜手詔給韓琦,讓他遷判重災區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並被準予便宜處置。大名之任長達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他果斷抵抗。熙寧二年(1069年)仲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端停止變法。玄月,頒行“青苗法”。三年仲春,韓琦上疏反對青苗法,以為青苗法非論貧富,一概按戶等配借青苗錢,上三等戶及坊郭大戶本是兼併之家,也可貸給青苗錢,這類做法底子不能“抑兼併、濟睏乏”。神宗看了韓琦的奏疏,一度擺盪了變法決計。他對在朝大臣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能夠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強與之乎?”王安石將韓琦的奏疏拿到“製置三司條例司”,逐條批駁,公佈於天下。厥後韓琦又上疏,申辨愈切。而後,韓琦還對“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對定見。韓琦終究從慶積年間一個倡言新政的激進鼎新者變成了因循保守的保守派代表,這是非常可悲的。一樣,在對外乾係上,韓琦一改疇前的倔強態度而日趨軟弱讓步。當時宋和契丹在“劃界”河東題目上爭得不成開交,韓琦上疏神宗,以為宋在邊防戰略上主動打擊,主動防備,有七事致“契丹之疑”,籲請神宗去掉各項新法,並將契丹所疑之事,“如將官之類,因此罷去”,以調換邊疆安寧,求得臨時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