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 文化科技思想風雲人物[第1頁/共2頁]
在反應弊端、揭穿社會衝突方麵,蘇舜欽常常比梅堯臣來得鋒利直截。這一方麵是因為本性的乾係,另一方麵也同蘇舜欽鬱鬱不得誌的遭受有關。他本是自視很高的人,卻老是受架空乃至遭誣告,以是既感到本身冇法為社會儘到應有的任務,又感到小我得誌的苦悶。這兩種情感糾合在一起,使相互都強化了。《城南感念呈永叔》的末一節說:“我今饑伶俜,憫此複自思:自濟既不暇,將複奈爾為?愁憤徒滿胸,嶸峵不能齊。”言外之意是:倘若本身能把握權位,便能夠挽救百姓;無法自顧不暇,以是格外憤激。而在有些詩中,他更把小我的不滿直接宣泄出來,如《對酒》:丈夫少也不繁華,胡顏馳驅乎塵凡!予年已壯誌未行,案上敦敦考筆墨。偶然愁思不成掇,崢嶸腹中失和藹。侍官得來太行顛,太行美酒清如天,長歌忽發淚迸落,一飲一鬥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樂如摧朽。讀書百車人不知,地下劉伶吾與歸!
蘇舜欽在對詩歌的政治感化的熟諳上,他與梅堯臣是分歧的。他在《石曼卿詩集序》中說:“詩之於時,蓋亦大物。”所謂“大物”,便是指詩能夠反應“風教之感,氣俗之變”,若統治者有“采詩”軌製,便能夠據以“弛張其務”,達到“長治久安”。是以,他攻訐“以藻麗為勝”的文學民風,而大力讚美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詩能“警時鼓眾”。並且如前所言,他還提出過“文之生也害品德”的非常極度的定見。實在蘇氏為人道格偏於豪放開張,並無道學家的氣味,他的這些主張與他在宦途上主動進取的慾望有首要的乾係。作為一個體貼時政、巴望有所作為的墨客,蘇舜欽的詩常常觸及一些嚴峻的實際題目。他的《慶州敗》記敘了宋王朝與西夏戰役的失利,痛心疾首地攻訐了朝廷在邊防辦法上的鬆弛和將領的無能;《吳越大旱》寫到一方麵饑荒病癘使“死者門路積”,另一方麵官府為了對付與西夏的戰役,仍無情蒐括糧食,差遣丁壯勞力上疆場,導致“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後並以“胡為泥滓中,視此久慼慼。長風捲雲陰,倚柂淚橫臆”之句,表述了本身內心的痛苦;《城南感念呈永叔》一樣寫出官方因為饑荒而呈現的慘狀:“十有七八死,當路橫其屍。犬彘咋其骨,烏鳶啄其皮。”並以“高位厭粱肉,坐論攙雲霓”與之相對比,直斥權勢者的無能與無恥。
蘇舜欽(1008年~1048年)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當過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傳聞因靠近主張鼎新的政治家,被人藉端誣告,罷免閒居姑蘇。厥後複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蘇舜欽
這類詩情感坦露激昂,略近於李白的氣勢,固然畢竟還不如李白的意氣低垂,不成一世。《宋史》本傳說蘇舜欽“時發奮懣於歌詩,其體豪宕,常常驚人”。在北宋墨客中,他確是有些唐人的氣味。以是他的實際表述固然陳腐,詩歌卻因感情暴露而顯得很有活力,不是一副道學麵孔。在詩歌的說話藝術方麵,蘇舜欽也同梅堯臣一樣,力求用新意象、新句法來突破圓熟陳腐的詩歌格式。他的詩中常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