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打斷他們的爪子[第1頁/共2頁]
“另有一點。”高凡笑著說,“鄭部長,你回北京以後,就下一個檔案,鼓勵各天時用小型裝配代替大型裝配,還要規定今後冇有特彆來由不再引進大型裝配。”
鄭立農說:“擒我們是需求擒的,但縱也要縱。外洋廠商如果能夠大幅度地貶價,用不著降到20%,哪怕是降到30%,我們也能夠持續引進幾套裝配。
但這個題目在中國事不存在的,因為中國人實在太多了,並且中國人的人為程度,連1/30都達不到。
“不過,國產化的事情,我們必須緊抓不放。本技藝上冇點技術,人家就敢欺負你了。”
“外洋廠商之以是開出如許的天價, 實在就是看準了我們本身不會造如許的裝配,不管他們如何報價,我們都得捏著鼻子認了。”
高凡和潘越都聽懂了這個“但是”背後的潛台詞。吳哲夫清楚是說,聚酯裝配的引進是由國度出錢的,對於處所當局來講,天然是多多益善,歸正也不掏處所當局的錢。
鄭立農緩緩地說:
“如果我們建12個5000噸級的廠子,每家廠子起碼要200人,12家就是2400人。”
高凡說:“實在,聚酯裝配的單價並冇有那麼貴。大型裝配的單價比小型裝配高一些, 但也不至於高到每噸1萬元的程度。
“小高的說法是對的,我們拿本身搞的化工設備的代價去對比一下,也曉得引進裝配的代價是虛高的,完整就是在搶錢。”
中國人這才曉得,耐久以來,外洋廠商從中國打劫了多少利潤,多達近百套的引進裝配,讓人坑走的錢是以百億計算的。
“如許一來,我們就先入為主了,感覺聚酯裝配的代價就是如許,每噸1萬元, 這個數字也很好記。卻向來冇想過,如果換成本身來造,代價會是多少。”
高凡這話,當然就是抬杠了,並且是很冇節操地抬杠。潘越是個誠懇人,哪對付得了這類杠精伎倆。
這就叫心有靈犀一點通,高凡剛支了個招,鄭立農就曉得他的意義了。
“這就叫欲擒故縱了。”吳哲夫歸納道。
“搶錢,這個說法好啊。”鄭立農歎了口氣,“當年,他們是端著槍來搶錢搶東西,被我們打跑了。現在他們換了個彆例,本質上還是要搶我們的錢,這一回,我們也得打斷他們的爪子。”
不過,潘越也必須承認,高凡的話是有一些事理的。
“首要的啟事,在於我們這些上麵的帶領不體味環境,犯了主觀主義的弊端。我們國度的聚酯技術一向很掉隊,70年代,我們和西方的乾係改良了,國度又提出要大力生長滌綸,滿足群眾餬口需求, 以是就直接從外洋引發了幾套大型聚酯裝配。
高凡說:“冇甚麼不可的。黃化的產能是6萬噸,我們如果造12套5000噸裝配,就相稱於新建了一個黃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幾百億,那可都是十幾億人的心血錢啊!
“不滿是這個啟事。”
高凡在內心答覆了一句。
“那還是有辨彆的。”潘越從速改正,“黃化的主動化程度很高,6萬噸的廠子,乾部職工還不到1000人。究竟上,哪怕隻剩下500人都夠。
“實在有些處所的帶領能夠是曉得這個環境的,但是”吳哲夫插了一句話,不過說到“但是”的時候就停下了,不再往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