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小兒疳積[第1頁/共1頁]
【用法】上藥煎湯,待藥溫熱時沐浴雙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鐘。
【主治】合用於重症疳積。
【用法】上藥切碎放入藥鍋,加淨水1500毫升,煎煮去渣後,待藥液溫熱時給患兒沐浴,浴後重視保暖。每日1次。
【成分】肥豬肉100克,首烏30克。
【成分】桃仁、杏仁、生山查各等量。
療方2
【主治】疳積吐瀉,伴隨腹部脹大,皮肉不潤,毛髮乾枯,麵色焦黃,指紋淡紅髮暗等症。
【主治】虛寒型疳積。
(一)滿身藥浴療法
【提示】沐浴同時,可共同運脾胃、助消化中藥內服。
藥浴療方2
醫治利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采取中藥浴醫治本病有較好療效。
【服從】滋陰、潤燥、除煩。
【用法】上藥煎湯取汁,擦浴兩側內關穴及湧泉穴。每次20分鐘,每日2次。
【用法】將無花果葉放入臉盆內,加水500毫升,爐上煎至200毫升擺佈,先熏兩足心,待藥溫適度時洗雙足,熏洗15分鐘便可。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
【主治】合用於小兒疳積。
(二)足部藥浴療法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濃煎去渣後,用紗布或藥棉蘸藥湯擦洗滿身皮膚。每日1~2次,持續10日為1個療程。擦洗時要保持必然的室溫,製止著涼。
【成分】無花果葉3~5片(鮮乾都可)。
疳積是兒科四大症之一(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並稱為兒科四大證),大多因為攝取不敷,豢養不當、消化接收不良引發,或繼發於多種慢性疾病,病發比較遍及。本病以嬰幼兒為多見,是小兒期間,特彆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臨床症狀為麵黃肌瘦、皮膚乾枯、毛髮稀少無澤,神疲憊力、煩躁愛哭、就寢不安,食慾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嚴峻者還可呈現發展發育遲緩、水腫及各種維生素貧乏症。其病因病機首要為脾胃受損,日久累及諸臟而至。但當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當代之“疳積”有了較著的辨彆,在古時候,因為餬口程度的限定,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餵哺不敷,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發,也就是相稱於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跟著人們餬口程度的進步,且邇來獨生後代增加,家長們又貧乏豢養知識,自覺地加強營養,反而減輕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慾降落,營養貧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形成。
療方3
療方1
【服從】活血通絡、消積化滯。
【主治】疳積初、中期。
療方1
【成分】白礬、陳醋各適當。
【成分】桃枝、柳枝各6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