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戰起[第1頁/共3頁]
很久,枯榮大師幽幽說道:“明王遠道而來,敝寺尚未為明王拂塵洗塵,如此豈不失了禮數?既然明王對敝寺六脈神劍如此有興趣,那敝寺怎能不滿足明王情意?”
這話傳入高台上的枯榮大師耳中,其固然不動聲色,倒是心中一驚,暗道:“大輪明王博學高深,公然名不虛傳,一見麵就道破了我所參枯禪的來源。”
一個降落的嗓音從背後叫住了他:“且慢,明王所言,不知何意?”恰是枯榮大師。
慕容複躲在角落裡,內心五味雜陳。
本因方丈道:“明王與慕容先生訂交一場,便是人緣,緣份既儘,何必強求?慕容先生往生極樂,蓮池禮佛,於人間武學,豈再措意?明王此舉,不嫌蛇足麼。何況本日,敝寺有幸請得慕容先生嫡子,姑蘇慕容家公子在此,明王動輒言之故友情深,現在故交之子在此,聽一聽其如何分辯,不好麼?”
本因方丈道:“明王請坐。”鳩摩智伸謝坐下。
說完,一拂袖袖,作勢欲走。
慕容複灑然一笑:“國師謬讚,家父活著時也常與長輩提到國師,常常言及國師,必死力獎飾國師武學精深,佛法高深。長輩對國師的操行可謂高山仰止,恨不能遲早受教於國師駕前,本日得見國師,也算是了了平生一大夙願。”
鳩摩智雙手合什,說道:“佛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小僧根器魯鈍,未能參透愛憎存亡。小僧平生有一厚交,是大宋姑蘇人氏,複姓慕容,單名一個‘博’字。昔年小僧與彼相逢相逢,講武論劍。這位慕容先生於天下武學無所不窺,無所不精,小僧得彼指導數日,平生疑義,很有所解,又得慕容先生慨贈上乘武學秘笈,深恩厚德,無敢或忘。不料大豪傑天不假年,慕容先生西歸極樂。小僧有一不情之請,還望眾長老慈悲。”
慕容複這一番話,可謂是既給足了對方麵子,又夾槍帶棒暗含調侃。起首擺瞭然本身長輩的身份,把對方放到一個極高的位置,如許一來,對方凡是要點臉接下來就不好和慕容複計算。
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娑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麵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據佛經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常”,南邊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北方雙樹意為“淨與無淨”。富強繁華之樹意示涅盤覺相:常、樂、我、淨;枯萎凋殘之樹顯現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來佛在這八境地之間入滅,意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
從對方的吐蕃國國師的實際職位考量,對方無疑是比大理天龍寺更值得交友的工具。但慕容複曉得,以鳩摩智這等貪嗔癡三毒俱全的心性,與之合作,無異於伴虎而眠,一個不謹慎就會被坑得連殘餘都不剩。
對方身為吐蕃高僧,慕容複卻先說對方武學精深後言佛法高深,暗諷對方耽溺於武學,於這佛法一途上的參悟還差了火候。最後說本身早就想見對方了,給出對方表示彷彿本身是一起跟隨鳩摩智的萍蹤來到這天龍寺,並非和天龍寺同謀與對方難堪。
枯榮大師比來十年靜參枯禪,還隻能修到半枯半榮的境地,冇法修到更高一層的“非枯非榮、亦枯亦榮”之境,是以一聽到大輪明王的話,便即凜然,說道:“明王遠來,老衲未克遠迎。明王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