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重生魏延 - 東漢中央官製

東漢中央官製[第1頁/共3頁]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著名經師為之,以鼓吹經術治國的理念。實在不過是政治花瓶罷了。天子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以是常常要為很小的不對承擔非常嚴峻的任務,以示高節。比方: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覈上黨太守無所根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辯失禮,而伏湛冇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峻厲、刻薄,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裡,與其子皆他殺。(全筆墨小說更新最快)以後,歐陽歙、戴涉接踵任大司徒,了局都是論罪下獄、被正法。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課,歲儘即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三公

在秦朝之前,武職將軍名號隻要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漢朝將軍不常設,主撻伐。事畢則罷。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心當局的首要構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東漢中期今後,太後臨朝稱製,外戚以大將軍在朝,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東漢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天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減弱三公的權力,厥後三公幾近無實權隻是名譽的意味。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以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期間,各國在三公以外另設大司馬,普通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曹休、曹真;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普通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丁奉、呂岱、陸抗、施績、朱然。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賣力水利工程、城防修建、宮室修建等事件。與太尉、司徒共同會商天子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大司馬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禦屬四十二人。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此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群眾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攝生送命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儘則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司徒

太尉

按東漢軌製,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參政路子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會商天子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冇有決定政務的權柄。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以外,東漢九卿與西漢分歧者另有:1、光祿勳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以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2、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成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檯增設擺佈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件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檯構造較西漢尚書要首要、龐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