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故宮3[第1頁/共4頁]
中和殿是天子去太和殿停止大典前稍事歇息和練習禮節的處所。天子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逗留,接管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施禮,然掉隊太和殿停止典禮。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聳峙著雕龍石柱。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
作為明朝天子的寢宮,自永樂天子朱棣至崇禎天子朱由檢,共有14位天子曾在此居住。
中和殿內寶座前擺佈兩側的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傳說日行18000裡,曉得四方說話,曉得遠方之事。
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修建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天子賜宴外藩王公的場合。保和殿也是科舉測驗停止殿試的處所。
裝潢用的彩繪為最高品級的金龍和璽。殿頂情勢為最高品級的重簷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到處顯現“第一”,那是天子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惟的表現。
這些美妙合用的小獸端坐簷角,為古修建增加了美感,使古修建更加宏偉壯觀,都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每年正月,由欽天監挑選穀旦吉時,設案開封陳寶,天子來此拈香施禮。清世祖鑒於明朝寺人擅權的經驗,規定寺人不得乾預朝政,所立“內宮不準乾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
寶座兩旁還放著兩乘肩輿,俗稱肩輿,是清朝天子在宮廷內部利用的交通東西。帝後在甚麼場合乘坐甚麼肩輿都有嚴格規定。
“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辭傳》:“乾道竄改,各君子命,保和大和力乃利貞”。
放在天子寶座兩旁,寄意君主聖明,同時為燒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兩側的銅薰爐,是用來生炭火取暖的。
坤寧宮是BJ故宮內廷後三宮的後殿,始建於明朝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
中和殿高29米,平麵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修建術語上叫歇山式。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
彆的,天子祭奠六合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核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核閱一下耕具。
乾清宮麵寬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簷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端有暖閣。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7米,修建麵積580平方米。平麵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
太和殿用到了10個,除了意味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外,大抵也意味著隻要天子才配享遭到“十全十美”的報酬。
從三大殿高明白石台基以後下來,有一個東西寬廣的天井,這裡便是前朝和內廷的分界處。後三宮主體修建為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