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崇禎盛世 - 第0804章 一條鞭法

第0804章 一條鞭法[第1頁/共3頁]

在出產力生長達到必然程度的前提下,白銀成為本位貨幣的物質前提是海內市場白銀存量充足滿足暢通之需。在西方天下,早在古希臘期間,金銀鑄幣就已廣為暢通。而在中國,固然早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鑄行了白金幣, 但白銀一向未能擺脫輔幣職位,甚或首要用於儲藏。自秦始皇掃滅六國,同一幣製以來,外圓內方的銅幣曆經朝代更迭,占有本位貨幣寶座長達一千多年。之以是如此,啟事在於中國金銀礦藏相對窘蹙。按照明史籍所載銀課支出數字計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來百餘年間,中國白銀年產量一向盤桓在10萬兩擺佈,明朝前期約20萬兩擺佈,較之美洲、日本、 歐洲隻不過是個零頭罷了。並且我國銀礦層次不高,開采常常得不償失。據全漢升統計,明朝中國銀礦含銀量在0.003%-12.5%之間,普通在1%以下;而同期秘魯波托西銀礦含銀量為50%,新西班牙銀礦含銀量為5%-25%。《明史.食貨誌.坑治》留下瞭如許的記錄:“嘉靖二十五年(即西曆1546年)七月命采礦,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員四十餘,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約費三萬餘金,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國向來是一個產銀未幾的國度。自近代與歐洲各國互市以來,銀的供應,大部分依靠本國的來源;本國產量,殊不首要。”

不管一個國度強大到了甚麼樣的程度,終究節製全部天下的,永久不成能是武力!隻能夠是通過經濟,通過貨幣,幫助以武力!

一條鞭法冇有像兩稅法一樣引發物價暴跌而失利,啟事就在於白銀不竭內流,固然實施一條鞭法加大了對白銀的需求,白銀供應仍然較為充盈。而一條鞭法發端於對外貿易發財的浙江、廣東、贛南等地,也決非偶爾。

唐朝稅收兼用貨幣和穀帛,而穆宗長慶年間戶部尚書楊於陵針對錢荒提出的對策之一就是‘今宜使天下兩稅、榷酒、鹽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錢,悉輸以布帛穀粟‘,本色上是詭計以財稅軌製的發展來減少對貨幣的需求,從而減緩錢荒。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 同一以錢征稅。因為貨幣本已不敷,實施兩稅法又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導致錢重物輕征象日趨嚴峻。至穆宗長慶元年(821年),40年間, 米一鬥由200文跌至50文,絹一匹由400文跌至80文,征稅人實際承擔成倍增加,朝野高低怨聲載道,唐廷終究不得不於長慶元年拔除兩稅法。元朝課征賦稅已遍及利用紙幣,明太祖鑒於元末的惡性通貨收縮,發展為實施什物財務軌製,田賦以征收米、麥為主,附征絲、麻、棉等土產及貨幣,前者稱本質,後者稱折色,百姓還要承擔徭役。跟著商品經濟的生長和什物財務軌製弊端的日趨透露,從明朝中期開端,一些處所連續擴大征收折色,減征本質。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明廷答應南京、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福建將原征米麥400萬擔折納“金花銀”100餘萬兩。正德元年,官方又正式承認“銀差”,答應部分徭役折征銀兩。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停止汗青性的財務稅收軌製鼎新,在天下全麵推行浙江巡按禦史龐尚鵬等人所創的一條鞭法,統統賦稅、徭役同一折銀交納,標記取中國貨幣財務軌製終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