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福王叛亂(二更)[第2頁/共2頁]
但是既然他已經是“天子”,那天下統統臣民都要對他朱常洵儘忠,特彆是各地官府和衛所官軍,要當即向他上奏摺表白態度。如果竟敢不奉詔,即以謀逆論處。
鳳陽本身固然冇甚麼計謀代價,但作為大明中都和皇祖陵地點地,意味意義還是很較著的。流賊按例在城中大肆劫掠,但是出乎統統人,包含朱由崧、洪承疇和隱身於幕後的白蓮教主料想以外,李自成和張獻忠以為既然是皇陵,內裡必定埋了很多值錢東西,竟然把皇陵給挖了!實在這座皇陵並無甚麼陪葬品,二人一無所獲,一怒之下燃起大火,把享殿和陵區內三十萬株鬆柏燒了個精光,然後持續向東進發了。
這還隻是西路,東路的情勢更加糟糕。以“闖將”李自成和“八大王”張獻忠為首的“十三家”連袂東下,他們底子不聽洪承疇的節製,洪承疇讓他們去攻打南京,他們卻直接向東北方向插了疇昔。
至於厥後的朱由校,更是不學無術,荒於玩耍,廢弛朝綱,導致內憂內亂不竭,終究遭到天譴而死。而朱由檢就更是個昏君、暴君,即位以後先是害死了為國儘忠的司禮監秉筆寺人魏忠賢,然後儘棄遼東國土,對祖宗軌製改弦更張,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幸而其在潭柘寺暴亡,父子三人皆是短折,可見天命底子不在朱常洛一係。
此時朱由檢遇刺身亡的謊言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朱常洵又有洪承疇和高迎祥等人的數十萬雄師擁立,陣容甚為浩大,湖北、河南等離得比較近的處所,有很多都承認了朱常洵的帝位。但其他處所,一是因為路途悠遠,二是不敢肯定動靜的真偽,是以多持張望態度。
兩天以後,跟著洪承疇的數萬雄師從襄陽進抵鄭州,福王朱常洵終究在洛陽“稱帝”,並“詔告天下”。
在這篇所謂的“聖旨”中,朱常洵先是對萬積年間的“爭國本”事件及“梃擊案”來了個大昭雪,說當年先帝以為不管是朱常洛還是本身均非嫡子,但朱常洛生母隻是宮女,本身的生母則是鄭貴妃,在皇後無子的環境下,本身這個貴妃之子當然比朱常洛更有資格擔當皇位。就算二人機遇不異,但朱常洛自幼不學無術,荒淫無度,隻是春秋虛長,“立長”與“立賢”均有事理,到底立誰,隻應存於先帝一心。
就是在這類局麵下,朱由檢的禦駕到達了東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