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 12 章[第1頁/共3頁]
第一篇四書題的草稿他已經看過了,寫得準情酌禮,語歸典則,可謂是議“禮”的佳作。若非這篇文章太好,他也不能把宋時叫到麵前複試,聽他乾巴巴一派台閣氣的應製詩。
發凡以後,便按原題中宋、齊兩國之事,分四扇八股論句豪情批評:
考生作文章當肖賢人丁氣答題,便不依《胡氏傳》又如何?他字字句句卻都恪守了《春秋》《左傳》的本義,一篇文章頭尾相顧,周到如織,怎能強添進性理之說?
他剛穿來經常給人當神童展覽的,作詩比作文章還快,不管質量,速率起碼是相稱可觀的。方提學眼看著他一字字連著寫下雲,連擱筆思慮的時候都不要,當真要覺得他是絕世才子了。
《春秋》雖是史乘,但孔子編《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成書後存留的史料都是為了表現“尊霸道、討不臣”這個思惟的。以是作文的時候不但要斥住宋、齊兩國諸侯之罪,還必要連絡左傳內容,表揚一下齊桓公在討伐楚國中表示出的尊王的態度——
他把草稿改好,拿出稿紙來謄寫,纔想起剛纔方提學在中間看他的四書文,猛地抬了一下頭。這一下正都雅見方大人坐在堂上,精光四射的雙眼正盯著他們這些考生,驀地與他目光相撞,忙又低下頭,細心謄稿。
不是因為文章寫完了而鬆一口氣,而是因為他寫這篇文章時,思路不由自主地方向了新從晉江網下載的明清《春秋》學實際。
宋時提著籃子,清算了剩下的紙筆,老誠懇實到龍門等待。福建學子才調高的多,不一會兒龍門那邊便湊夠了人,先放了第一批人出去。
文末大結還是照應開首,點出春秋大義——也就是尊王。若諸侯都能尊王令,撻伐皆自天子一人出,天下天然大定。
宋時那篇《春秋》從一破題就詞嚴義正,得《春秋》本義,可說先聲奪人。而從承題、起講、八比、大結又步步相承,將尊王、伐不義之理一脈貫穿,氣舒詞雄,讀起來如懸河瀉水,說不出的痛快。
院試的卷子也要糊名,以防作弊,卻隻糊名不謄抄,並且提早交卷的考生,提學一眼就瞥見人了,這道糊名手續也幾近即是無。
他拿著筆的手重了幾分,筆尖落到紙上後不即運轉,彷彿要留下一個深深的“點”,但是在他提起筆時,那筆尖又沾著紙麵緩慢地劃過一圈,將那第二等的“點”改成了第一等的“圓”。
但是看了詩以後,那“才子”兩個字還能勉強留一留,絕世就還是刪了吧。
方大人監考倒是要監一天的,長日無事,便叫人糊了最早交上來的幾人的卷頭,先挑出宋時那摞稿紙,拿回桌上細看——
固然宋、齊兩都城有不奉天子之命,私行舉兵討伐諸侯之罪,但題目將兩戰並列,讓考生以這兩段為題,必定不是簡樸的讓人一同攻訐。讀題的時候要先細心體味題中兩段筆墨,兩段筆墨中的主語是有奧妙差彆的。
這詩就不像八股一樣還要引據原題之意,隻要寫出本身的心聲便是了。貳心中設想著宿世遊黃山時見過的雲海蒸騰、山嶽半露的名勝,頓時思路紛湧,從考籃中取中紙筆題詩:“雲岫接天景,蒼蒼映日環。霧侵紗障繞,未許窺真顏……”
他連讀了幾遍,起先隻覺著他詞理優長、文勢陡峻,厥後從那種氣勢中擺脫出來,才稍稍覺出文章也出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