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穿到古代當名士 - 172|第 172 章
翻页 夜间

172|第 172 章[第1頁/共3頁]

說完這個,又細細叮嚀了桓僉憲和右長史司馬大人幾句,叫他們一起上千萬庇護好周王。他們都是周王身邊的人,天然曉得輕重,都慎重地承諾了,謝過楊大人體貼之意,目送他們一行上船分開。

到時候他便寫封存候摺子,請父皇讓桓舅兄代他回京看一眼。雖不能親身回家看看妻兒,但離得稍近一些,也聊以慰相思之情吧。

聖旨中照準了白雲石粉、石磚官營之事, 又命他們將白雲石磚和精煉知名異――就是高錳酸鉀作為貢品, 年年進上。但因這些東西現在才隻一個園子能做出, 也不敷吸惹人商屯的, 故此本年先不消他們產出的東西, 仍將鹽引換銀改成鹽引換糧, 湊足邊關糧草。

過兩年他們產的防火白雲石磚多了, 足敷朝廷利用之餘還能兌得了夠數糧草, 再改用它換糧。

皇大將周王送到邊關,的確是有熬煉之意,可現在又才六月,氣候正熱的時候,在邊關巡查可不享福?待巡到遼東,也該過十月了,大寒天裡從東北再巡迴西北,周王這金尊玉貴的身材也受不住吧?何況關外達虜虎視眈眈,萬一有人越邊而入,隻怕周王蒙受其害!

並且貳心中也有一個出於私念、不能宣諸於口的來由:王妃桓氏9、十月間就該生下孩兒了,當時他恰好從遼東巡查返來,說不定正走到宣大一帶,離著都城近些。

何況他也冇籌算一次走遍九邊,這回且先從漢中到遼東一趟便是。

楊大人既勸不住他,便判定放下此事,籌辦到陝西、榆林二鎮替周王排查軍中環境。周王出行可比他費事很多,因不一同分開漢中,便叫府裡設了一席拂塵宴給他送行,又叫舅兄和長史替他送行到府外。

槍是桓淩從王府借來的槍,他比量著寬窄讓匠人用心打造,裝在槍身上的。因這個技術難度比望遠鏡還高了點,做出來的也隻要五支,都已裝在桓淩藉來的、王府親衛的好槍上,他都親手試用過來,算出了該如何對準校訂。

歸正必定是要給桓淩留一支,彆的再給周王的保護分。

桓淩被他一根手指頭點住,就跟點了穴一樣,乖順不幸地站在他麵前,悄悄“嗯”了一聲,當真聽他說話。

周王諫止強征壯丁, 議改軍屯為商屯的奏章弟上去不到一個月,京裡便傳下聖旨, 照準了他所奏之事, 並令將聖旨傳示九邊,令守將遵行。

可惜他不能親目睹著宋大人那實驗田的水稻長成甚麼樣了。

楊榮與桓淩實在也都想獲得這點,隻是令媛之子坐不垂堂,誰也不敢讓這位皇子犯險,都要勸他慎重些,隻在漢中坐鎮便可。

另有貂……去東北哪能不穿貂?貂皮大衣定做起來,貂皮手筒定做起來,縫貂皮的羊毛手套定做起來,線織秋褲、羊毛褲、棉褲、皮褲、羊毛氈襪、大皮靴子都定做起來!

父皇叫他來漢中“平靜九邊將士”。陝西鎮與榆林鎮地屬陝西,他在漢中尚可定軍將之心, 可另有甘肅、寧夏、山西、大同、宣府、薊鎮、遼東等處,遲早也該他親身走一遍,體查軍情軍務,安寧眾將官軍士之心。

他的主張已定,便當著兩人的麵提筆寫信,奉告父皇北上梭巡之意。

這些衣服立即就得訂做,不但他們小桓哥兒,還得給周王和兩位長史也做一套。

宋知府領漢中府和南鄭縣兩套班子也跟著送到府外,依迷戀戀地送至城外十裡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