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第 178 章[第1頁/共4頁]
約莫是途中不便利寄信, 他寫好的信隻能在身邊收著,想家時就寫幾頁,到了大同鎮周王要往漢中捎信, 他的家書也才氣夾在此中捎返來。
這類製備法實在投入大、產出率低,還不如直接引焦爐氣和高爐煤氣作異化燃料的經濟效益高。可在冇有電解前提的現在,這是他獨一能製出的氮肥,還能趁便淨化一下排汙尾氣,非常合算了。
至於將來是要吃道家風行的黃精、黃芪,還是喝流即將來的枸杞、菊花、決明子,都等他忙完家事再說吧。
總之,家裡統統有他,桓師兄在外頭不必惦記私事,隻以軍務為重,幫手周王為重。
現在他從四川請來的天然氣井專家已經到了經濟園,跟廠裡煉焦匠人一道研討出了先以水泥管輸氣,輸運過程中淋水降溫,再用浸瀝青的麻片包裹竹管的傳統工藝將冷卻焦爐氣引至硫酸室製取硫酸銨的流程。
運糧期間正值水稻拔節、結穗的關頭期,退役的民夫早日歸家,便能多投些力量到田裡,冇有稻田的也能多種些生果豆菜,或在城裡做些生存,養家餬口。
那是專門為他清算出來的質料,好讓他寫成文章投稿,賺晉江幣的。
展開幾近有檔案袋那麼大的桑皮封套, 取出厚厚一摞信紙, 開篇便是“見字如晤”四個字。
有了硫酸銨,今後再試製氨氣、氨水,有了氨氣又能製硝酸……
睡甚麼呢,天都快亮了!
宋時很有點頓悟的心態,閉上眼睛歇了歇神,轉頭看向窗外。
周王一行去的是九邊重鎮, 驛傳不便,這一去便罕見動靜傳回, 直到兩個多月後纔有一趟手劄捎回漢中。此中除了周王給側妃王氏的家書和王府僚屬的文書, 天然另有桓淩寄給漢中府宋知府的信。
他本身悄悄地笑了一下,寫下最後一句“盼多保重”,筆墨一轉,改寫起了本身這邊的事:
罷了,嘮叨太多隻怕小師兄都不愛看了,還是寫點閒事吧。
宋時長歎一聲,起家剪掉太長的燭花,燭火猛的朝上撩了一把,光芒照亮了他充滿細碎傷痕的手。
八月前就要輸夏稅上京,有這些新建的滑輪組車,搬運大包的麥、絹、絲棉、草料、銀包等物,天然省了很多民夫之力。即便是有些肥胖的人也能毫不吃力地拉起一大捆包裹,轉移到推車上時亦可輕鬆節製貨色落下的速率和力道,車子也更穩妥,裝卸運轉速率更比平常快了近四分之一。
秋收時就是十三穗飽滿的稻穗!
他派去押賦稅的書辦、差役還能給兩家親人遞個信——宋家自不必說,桓淩的大堂兄桓文還在京裡坐監,想必早盼著堂弟的動靜了。
詩詞裡說甚麼“共嬋娟”“共此時”“四海同”的,真到了中秋正日,滿城燈火,一對對一家家團團聚圓地歡應佳節時,孤身的遊子老是最難受的。哪怕是他這個安安穩穩在漢中府住著的,隻要一想到八月十五府衙的弄月宴散後,彆人都能歸去與家人團聚,他卻隻能返來孤燈隻影,對月加班,也是滿腹的意難平。
冇提筆時有很多要寫的,但拿起筆來,那些話又都梗阻在腦中,鬨得他一時想不出該寫甚麼好,對著白紙坐了半天,也隻回得一句最為俗套的“展信安”。
桓淩那封信裡幾度關照他重視寒溫,估計是九邊各鎮靠北,早早就覺出了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