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第 269 章[第1頁/共2頁]
他們早盼著看桓淩的文稿久矣,現在終究拿到手,還叫他清算成這麼精美貴氣的樣書,如何讓人忍得住不看?世人洗手剔甲,部下水珠擦得乾乾有,先把書悄悄翻看一遍,才心對勁足地叫了刻版技術最好的門生和畫匠來刻印。
他夜以繼日地熬了幾宿,以羊毫寫出近似油印的字體,更親手調膘膠、訂脊線,叫人打造假金護角,訂好一摞精裝版《北行錄――僉都禦史桓淩著・宋時注》,交給府縣學一眾傳授、教諭等人付梓。
這個他本身就能畫,草原上那些植物他差未幾都在植物園和植物天下、農業頻道看過,大抵都還記得甚麼樣。再說他們文人畫兒講究的是重神不重形,畫匠才畫得那麼邃密呢,他在屋裡憋出來的插圖充足用了。
固然這類科普漫筆稿少低, 算算字數一篇竟隻要十幾塊, 但這滿滿一箱子若都能過稿,也抵得上幾篇博士論文。自從他們跟從周王到漢中, 藉著親家的身份把王府、宮廷各種禮節、季節風俗扒了個底兒掉, 能寫的都寫過一遍, 再冇有這麼多東西可寫了。
考前背師兄的文章自是不值得倡導,不過也多虧當年那些仿寫和背誦,他能完整抓住小師兄的文風、神髓,寫出的文章足可亂真。拿他本人寫的當代文翻譯成古文,那就更輕易了。
他可如何把這厚度補上呢?
宋時感慨幾句, 就一頭紮進打字上傳事情中, 走到哪兒都要帶上一本文稿, 稍有空暇就拿出版來抄幾個字, 爭奪早些投稿到晉江背景。這幫手不釋卷, 指尖藏在袖裡點擊螢幕的模樣落到人眼裡,就是他被桓淩的文章迷得不能自拔,看到出色處還要在袖子裡點點劃劃, 騰空謄寫此中的佳詞妙句。
先替大人悲傷一場,從速找門生來刻印成書,好叫大人送與親朋共賞。
不過之前上傳文章時隻要手在袖子裡點點戳戳就能輸入,並不顯眼,以是白日也無能;翻譯這些口語小論文倒是不能叫人瞥見的,隻能早晨放工後點燈熬夜地謄寫。叵耐那竹炭燈膽還不大爭氣,用得久了輕易發黑,偶然還會燒斷燈絲,他還得去點火油燈,就著一室甜膩的火油味和黑煙謄寫。
外頭再包上個厚厚的硬紙書殼,四角包個鋅或錫的護角,又能把書加厚個幾毫米,從厚度和分量上都注水注得無懈可擊。
不知這文章寫得多麼精美, 竟能令宋三元如許沉迷。他昔日看書都是一目十行,如何看這箱文稿就慢得像是字字都要嚼碎了吞下去似的?
他越藏著不給人看,彆人就越是心癢難耐地想曉得此中內容。但宋時心硬如鐵, 頂著部屬和門生們如怨如訴的眼神, 頂著周王含蓄的探聽,硬是把那箱原稿藏得嚴嚴實實的,冇給人看過一眼。
幾位漢中經濟報的編輯回聲領命,接過那摞書,恭送走大人,圍坐著先看了個過癮。
幸而他從這趟從榆林轉返來時,找到了西安東麵的商州大蛇溝白鎢礦,現在正在開采,將來總有能用上鎢絲燈膽的一天。
有小師兄送來的這箱稿子,必定不消愁晉江幣不敷使了!
幾年熬煉下來, 小師兄的文稿寫得比他還像當代學者了,連改都不消改就能直接發上晉江。
起首字體要大,行間距、段間距要拉開,頁邊多留點空,頁邊和段與段之間印點花邊,還要多加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