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大明第一禍害 - 第131章 清寧宮壽宴(第三更)

第131章 清寧宮壽宴(第三更)[第1頁/共2頁]

“估計是因為太皇太後的壽宴,天子不想鬨過甚。歸正我等進京祝壽隻是捎帶。前些年前太皇太後提出要見崇王,朝臣冇同意。此次天子隻想讓太皇太後高興,壓根不在乎我等。”代王冷靜吐槽:估計天子還想誇耀有個好兒子,冇成想因為這個好兒子被朝臣逼著下罪己詔。

問代王,代王點頭不說話。其他幾位一樣如此。

崇王隨即拱手:“本王捐糧5萬石。”

“本王籌辦捐5萬石糧食。”代王俄然開口。

代王提出捐糧,收到慶王、肅王、安王、晉王等北方藩王的支撐。

在清寧宮露台停止典禮時,西廠小旗帶人推著板車停在靜坐的人群前。他們從板車上搬下一疊傳單,順次發給靜坐的士子。

各位藩王郡王順次上前行過。

遼王咧嘴大笑,這下賺大發了。

弘治帝嘴角的笑容頓住,又很快規複。“朕替百姓們謝過各位王爺。陳伴伴,把照兒送的玉露春彆離捐糧的各位王爺。”

太皇太後的壽宴在以部分禦史為首、從四周八方會聚而來的年青士子靜坐中停止。每位藩王們進入大明門時目不斜視,假裝冇看到不遠處靜坐的人群。

鎮靜後摸著肚子含笑點頭。她能說甚麼?

最後除了代王、慶王、肅王、安王、晉王五位就藩北方災區的藩王,隻要興王、靖江王兩位王爺慷慨解囊。

遼王敏捷闊彆代王。

他不曉得山西的詳細受災環境,但大同四周絕對冇有災荒。代王府夏收順利,收上的糧食入庫,並冇有聽到底下的長吏陳述有減產的動靜。本來他不在乎這類事,即便大同遭到水災,不會少了代王府的份。可從大同沿途前去京師,還是能看到田間有農戶忙繁忙碌。

等等,這文章是不是寫錯了?

弘治帝摸索過到宮中存候的王爺、郡王。王爺不鬆口,郡王也不敢開口。冇想到明天竟有不測之喜。他籌算讓熟行廠關照幾位王爺,賠償他們將遭到的喪失。

“嘩啦啦!”池水湧起3米高的噴泉,陽光灑在噴泉上,一輪彩虹呈現在噴泉的頂部。彩虹下鍍金佛像慈愛地看著露台上世人。

其他藩王暗罵他蠢,遼王一脈就冇幾個腦筋復甦的。

北方比年災害,為何本年遭到朝臣的格外正視?往年受災,官府開倉佈施、弘治帝下旨免除稅銀,百姓們也就挺疇昔了。在他們看來,本年隻要山東蝗災嚴峻,但朝臣卻擺出一副北方百姓頓時要餓死的架式。

本來強顏歡笑的太皇太後眉眼伸展,眼裡隻留下彩虹和佛像的倒影。

“本王捐糧五,五百石。”遼王立即接話。

太皇太後在崇王的攙扶下呈現,皇太後緊隨厥後。同時另有英宗的高淑妃、代宗的廢後汪氏、憲宗的廢後吳氏、宸妃邵氏等太皇太妃、皇太妃、太妃。

傳單他們很熟諳,這是太子第三次派發。士子們獵奇望去,太子會對陛下失德有何感觸。

遼王妒忌地雙眼發紅,怎奈興王是天子的親弟弟,就藩時獲得四千傾田莊的犒賞。十萬石糧食也不算多。

親王每年有一萬石祿米,但是初代遼王獲咎成祖,每年祿米隻要一千石。後經仁宗、宣宗兩朝規複到每年四千石,可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昨日一罈酒喝掉他半年的祿米。他是窮親戚,幫不上天子甚麼忙。

剛就藩山東青州的衡王弱不成聞地說:“小王冇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