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第1頁/共3頁]
“嗬嗬,大司空,下吏明白。隻是,新鄭相公薦下吏治河,必是知下吏的主張與大司空有異的,何故仍命下吏會同大司空踏勘?竊覺得新鄭相公的本意,必不是要下吏願意從命的,不的,也不必有此佈局。”
吏科給事中賈三近是山東嶧縣人,接言道:“宜引沁水,以濟汶、衛。”
議場響起一片“嗡嗡”聲。
高拱彷彿冇有聽到,掰動手指頭道:“我來梳理一下:前元時為避海上風濤,開膠萊河;膠萊河過窄,運量有限;國朝嘉靖年間也曾一度疏浚,因倭患放棄通過膠萊海道漕運。”他鎮靜地說,“過窄能夠拓寬,倭患時下已不敷慮。”他一揚手,“本日廷議,獲益匪淺!當另辟門路,通暢漕運!”
“大司空之意,季馴體認,乃是先保漕運。但要保漕運,不能不先治黃河,不的,漕運勢不能保。”潘季馴辯駁道,“基於此,季馴以為開新河不如複故道。若通暢漕運,當黃河、運河一體兼顧管理,方是上策。”
“疏浚漕河是權宜之計,自可先辦,”高拱道,“底子之策是開膠萊新河。”
“且不說祖製不允,”朱衡道,“海上風濤不虞,海運風險太大。”
尚未解纜,對話即帶有火藥味,侍從們不由為之擔憂。朱衡沉著臉,騎馬前行,潘季馴緊隨厥後,沿著被淤塞的河道踏勘。
“啊?!”議場一片讚歎聲,隨即三三兩兩交頭接耳嘀咕起來。
李貞元點了點本身的鼻子,高拱點頭,道:“請你把膠萊河相乾景象,細心說說。”
“大司空,開新河,黃河決口,還是淤積,何如?”潘季馴直言不諱道,“還是疏浚故道為好,轉而把開新河的野生用於管理黃河上。”
“國朝歲供軍儲四百萬,大略取自江南。京師三大營,九邊數十萬軍,升合之餉,皆自漕運致。古稱千裡運糧,士有饑色,今乃不啻萬裡矣!”高拱先講大旨,“漕船出江、湖,溯淮、黃,入汶、濟以北,儲備眾水,設閘開閉,入衛遵潞,中轉京師。二百年來,但修堤、補決、浚壅、泄溢,使古道無滯罷了。近歲古道不成專恃,徐、沛巨浸滔天,乃至舟楫不通,糧運停滯,聖懷為之憂,遂命廷臣集會體例。”他看著工部尚書朱衡,“工部主漕運、治河,請大司空先說。”
“玄翁正為漕運一事焦急,工部的揭帖就報來了。”張居正笑道。
“新鄭,這類事,按例當由工部主持。”李春芳提示說。
張居正也說:“玄翁,爭辯不休的事,內閣何必參與?”
“朱、潘二公所爭辯者,隻是針對洪澇年景漕河淤塞困難,實則乾旱年景也很多,漕運困難更大。”刑部侍郎朱大器道,“運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黃,自黃而汶,自汶而衛,盈盈衣帶,不斷如線。因黃河屢決,眾多為害,遂塞張秋口,而自徐州至臨清,專賴汶、泗諸水及泰山、萊蕪諸縣源泉以濟之。諸泉涓涓如線,遇旱輒涸。而汶河至分水閘又分為二,其勢遂微。每二三月間,水深不過尺許,雖死力挑浚,設閘啟閉,然僅可支撐,倘遇一夏無雨,則枯為陸矣!此困難也當一併考量。”
“開膠萊新河!”高拱滿臉鎮靜地說。
二人始終未達成共鳴,朱衡無法,隻得與潘季馴各自提交一份稟帖,揭請廷議。
潘季馴剛趕到濟寧上任,工部發下劄諭,命他到邳州與尚書朱衡彙合,實地踏勘河道。潘季馴遂趕往邳州,在夏村集與朱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