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1頁/共3頁]
天空陰雲密佈,張浚立在高台之上,按劍挺身,旁觀這萬餘抖擻了士氣的虎賁,哈哈大笑,傲視擺佈,與劉子羽說道:“吾有二十萬雄師,又有此西軍遺澤,小小完顏婁室何足掛齒!子羽,你且說說,這等鐵林軍,何人能破?”
鼓角齊鳴,響聲振地,遠遠傳出,十幾裡外的長安城內,乃至三四十裡外的各處縣城城內都模糊可聞。各軍各營彆離都站好了位置,聞鼓角聲,步兵皆舉起長槍,頓地高呼;馬隊亦高舉槍戈,隨聲同呼。
“再探再報。”
這個被劉錡對準的虜酋恰是完顏兀朮,他近觀劉錡,正想如何調配軍馬,禁止這乾亂潮,俄然聞聲身邊韓常大呼一聲,從馬背上跳過來,將兀朮撲上馬來。
待世人散去後,完顏活女問道:“爹爹,為何不再拖上幾天,待得訛裡朵和兀朮來了再做籌算?”
韓常字元吉,燕京人,是金軍中最英勇的漢將,也是完顏兀朮的愛將,史稱其臂力能開“三石硬弓”
金兵眾將聽到完顏婁室如此說,都磨拳搽掌,要奪一場繁華。
第二天,天氣微明,親兵來報:“宋軍在城下唱大戲。”
長安城中的完顏婁室也獲得了完顏訛裡朵兄弟小挫的動靜,他收到張浚的戰書,世人都覺得他要再次置之不睬的時候,完顏婁室對通譯說道:“就在戰書後背寫上:明日決鬥。給他送歸去吧。”
張浚當然不能將十餘萬人都拉出來,此次代表性的來了一萬多人齊聲大喊,聲望可想而知。
長安的東城門緩緩翻開,一隊馬隊,約有七八百人,全部武裝,持弓挾戈,先奔出來,放下吊橋,過了護城河,列好防備陣型。
重鎧、重甲,負重已然不輕,卻還能演練陣型。
“此計甚妙。”
“宋軍雖有二十萬人,但不過菜雞紮堆,前幾日你隨我旁觀宋軍的營盤,已經看了個底掉。”
“哼。”完顏婁室活力的一拍扶手,“按漢人的說法,‘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本來河東河西都是許給我西路的,這兩兄弟聞著腥味,就過來搶食。他們已經許了伯德特離補,赤盞暉等人分封河西。”
“金軍的標兵一撥撥返來稟報:南番將、校、謀臣,全軍皆動,俱已至城西。沿邊防備,崗哨林立。小人等難以近前細看,隻遠遠張望,彷彿各部宋軍軍皆有前至,人眾不下萬餘。”
兀朮在遞上摔了個七暈八素,正待發怒,卻見韓常的左眼中插著一支羽箭。
“爹爹,兒子還是感覺,待得兀朮前來彙合……”
劉錡的弓箭在宋軍中是馳名的,還是宣和年北伐燕雲之前,劉錡與一乾西軍軍官賭賽,先是一箭射穿了酒桶,再一箭將缺口堵上。
城西高台兩邊,列了兩百名精懦夫卒,百人伐鼓,百人吹角。
張浚歎道:“為將者不成不省察士眾,激起勝氣,須知懈鬥之卒,難以久持。也要想個彆例,奮發下士氣。子羽有甚麼高見?”
史載,在富平之戰中,韓常被涇原兵的流矢射中左目,鮮血淋漓。
“好!”張浚擊節而讚,“吾等要抓住機會,處理完顏婁室。來呀,再給完顏婁室送一份戰書。”
張浚、劉子羽等人,一大早,便出營直行,前去高台。
千人齊動,乃至比之前馬隊顛末的陣容還要大。便好似一團烏雲,又彷彿山雨欲來。遠遠地看去,的確就是一座挪動的堡壘。鋒利的斧頭,讓人看一看,就膽顫心驚。齊刷刷,一步下去,高台都是輕微地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