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中國曆代人口普查[第1頁/共2頁]
再然後是明末清初人丁是一千九百萬(順治十二年也就是1655年),然後到了鹹豐元年(1850年)的時候,已經是4.3億了,不敷兩百年時候,中國人丁增加了四個多億,直接翻了二十二倍半還要多。
第二個彆例就是,尋覓一種高產作物,最好是不挑地的那種,隻要有了這類作物,大唐各處都能夠種下糧食,天然就不消擔憂饑餓了。
不是說初期的中國人不如晚期的中國人能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能生。
但是緊接著就又是隋末大亂,人丁再次銳減,貞觀十二年的時候,也隻不過有一千兩百萬人罷了,再然後到了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開元亂世的頂峰,人丁再次規複到了五千萬。
又是一百年的生長,到了東漢桓帝期間,人丁規複到了五千六百萬。
而現在李貞竟然說美洲有好幾種高產作物,能夠完整的處理溫飽題目。
“真的?”劉仁軌頓時衝動了,他是從戰亂年代走過來的,他太曉得糧食的首要性了,偶然候為了一口吃的,賣兒賣女的環境時有產生,易子而食也不是說說罷了。
又是四百年的生長,到了宋徽宗大觀四年的時候,人丁規複到了四千七百萬,這是北宋人丁的頂峰,但是僅僅隻是五十年,到了紹興三十年的時候,全部宋朝的人丁就再次跌到了一千六百萬的汗青冰點。
至於以後明末清初,之前已經先容過了,一千九百萬,然後兩百年後到了鹹豐年間,人丁已經高達四億,自此以後中國人丁一向持續走高,幾近再也冇有降落過,一向到現在的17億(傳聞)。
此中稻就是大米,黍是高粱,稷是小米,也叫穀子,麥就是小麥,菽就是豆類的總稱。
很不成思議是吧?
究竟上就算是已經有了亂世抽芽的大唐,糧食實在一向都是不太夠的,固然不會餓死人,但是也毫不至於呈現大家吃飽的環境。
然後又顛末兩百年的生長,到了西漢末年(前2年)人丁增加到了六千萬,再然後兩漢之交,一番混戰下來到了東漢明帝期間,也才隻要兩千一百萬罷了。
這點從亂世與亂世之間的對比就能看得出來,秦初(前215年)的時候人丁是三千萬擺佈,顛末端漢末的戰亂,到了漢初(前202年)就變成了八百萬。
這類環境一向持續到客歲李貞征服了南洋,將全部南洋的糧食全數搜刮一空,大唐的糧食這纔算是有了充裕。
但是大米隻合適發展在南邊水田裡,環境限定了它的產量,小麥倒是耐寒,但是產量不高,至於穀子、高亮以及豆,固然位列五穀當中,但是口感不好不說,產量更是低的令民氣寒。
統統人都沸騰了,如果李貞所言失實的話,那可真的是功高於天的大功績啊,就憑著這個,完整能夠和上古神農氏相提並論。
第一就是尋覓更肥饒的地盤,現在大唐已經找到了,那就是南洋,隻要將南洋完整開辟出來,讓南洋變成大唐的糧倉,以南洋的產糧量,餵飽全部大唐完整不成題目。但是這類體例也出缺點,那就是會形成大唐將來對南洋構成激烈的依靠感,萬一哪一天南洋呈現了題目,比如說有人造反阻斷了運送糧食的門路,或者說南洋也產生了災害的話,猝不及防之下,全部大唐絕對會餓肚子乃至會餓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