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阿含悟難經[第1頁/共3頁]
第三章更加了不得,名為“功德菩薩咒”,誦唸此咒可普度眾生,接引有緣之人前去西天極樂。
《阿含悟難經》翻到最後一頁時,一張淺黃色的頁卷滑落出來,趙然撿起來一看,竟然是覺遠和尚的度牒。右首是一大排搞不清楚的稱呼和法號,正中一行大字寫著“牒付受戒弟子覺遠收執”,左邊則是幾個章印和署名。
趙然是個穿越者,對於佛門並無成見,但畢竟跟做和尚比起來。他更情願過上清閒安閒的修道生涯,更何況來到這個天下後還接管了兩年多道門正統教誨,算得上有那麼幾兼顧為羽士的任務感。但這並無毛病他體味佛門功法。乃至有能夠的環境下淺嘗輒止也不是件好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這女施主容色卓爾不群,修為深不成測,手提一盞琉璃宮燈,騎乘一頭梅花鹿,人稱七姑。隻不知現在身在那邊,小道長可肯相告?”(未完待續。。)
ps:感激陳天信、yangzhigang、聆素居士、不死鳥大人、大門框等道友打賞。同時感激道友們的月票鼓勵。春節過完了,不知諸位道友可還安閒?
看到這裡,趙然忍不住摸了摸鼻子,本身內心的惡念當真有那麼強麼?
劈麵又走過來一個和尚,但不是覺遠。
趙然轉過山坡、穿過樹林、繞過泥沼地、趟過淺溪……好吧,其實在大池沼行進,體例都一樣。到了晌午的時候,趙然已經走了大抵三四裡地,其間操控陣法捕殺了一群毒蜂,現在正掰著蜂巢大快朵頤。
而他現在想要修行佛門功法,此中的“瞭解”和“觀想”這兩道關隘就邁不疇昔——連最根基的佛經都冇讀過,他如何去瞭解、如何去觀想呢?這個題目換一個角度就更輕易明白了:冇有讀過道家四子真經,不管如何是不成能去修道的。
將蜂巢裡的蜂蜜吃完,趙然順手扔在了一邊,正在思慮午餐捕些甚麼吃食填飽肚子的時候,他愣住了腳步。
遵循這類瞭解,趙然也該當具有悟性,隻不過不清楚是高還是低。既然具有悟性,便能夠嘗試練練佛門功法。
這本《阿含悟難經》冇有本經出處的解釋,趙然磕磕絆絆讀到前麵。才大抵弄了個半清半楚。“阿含”為梵語音譯,就是傳播下來的。或者說前人總結的意義。經文很短,隻要三章,第一章就是《昌明菩薩咒》,誦唸此咒可惹民氣中惡念隨動,惡念越強,則傷害越大,此咒有申揚善惡報應之意。
和尚吃緊忙忙趕回和趙然彆離之處,隻見草坪上已經空無一人,那裡另有趙然的影子?
以是趙然隻能寂然中斷了本身的嘗試,必須等今後有機遇弄到佛經來研讀以後再說。
第二章名曰“往生菩薩咒”。誦唸此咒可超度孤魂野鬼直入循環,修至高深處,乃至能夠直接將生人打入六道,究竟是六道中的哪一道,就要看此人生前的福報了。
童老曾經教誨過趙然如何“看”到“炁”,並且童老說過,“炁”就是佛門所說的光,覺遠也曾提到,“光”即“性”。趙然的題目是,他冇有根骨,冇法與“炁”相合,在道門的修煉體係中,他如許的人是冇有培養前程的。以是趙然現在想換一換,采取佛門的體例體係來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與佛“光”或者說佛“性”相合。
他記得覺遠和尚曾經提及過。修道重在根骨和資質,修佛則首重悟性。而悟性於人而言,是冇法詳細衡量的,以是佛門以為,大家都可修佛,至於修行服從,則依悟性的分歧而有天壤之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