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使節[第1頁/共2頁]
再看旌節,是根八尺長的銅杆,握在手中不顯分量,想必是中空的。杆子上綴著犛牛尾,又飾以雀翎等物,顯得非常古樸。
張略的這兩封來信,都儘是感激之語,表白本身吃水不忘挖井人,請趙然有甚麼需求他幫手的處所,固然開口,凡是能做到的,他都毫不推委。同時張略還在信中提及這位寧德壽,說這位是他從都城應天帶出來的存亡弟兄,左膀右臂,客歲有些事情,還是這位寧德壽幫手收的手尾。一方麵請趙然持續關照此人,另一方麵如果有事,儘管讓寧德壽去辦。
趙然頓時想起來了,哈哈笑著,將張居正攙起:“本來是叔大,客歲彆時叔大尚為江陵生員,不想現在已是官身了,穿戴上這身官服,貧道幾乎冇有認出來,哈哈,當真可喜可賀!”
中軍和白河守禦所駐守於白河與黑水訂交彙的切瓦河穀,這裡也是明夏在白河天險上對峙的關頭要點。安曲守禦所駐守於南段的安曲村,而中段便是紅原守禦所。
坐定以後,張居正又道:“下官自都城出來後,一起不敢怠慢,特地上了廬山,有幸得趙多數管親身訪問,趙多數管叮嚀下官必然要謹遵趙方丈的號令,辦好這趟差事,並將趙方丈的文書也一併帶來了,嗯,另有旌節,請方丈過目。”
趙然接過文書看了看,這是以簡寂觀的名義下達的公文,言明以穀陽縣方丈趙致然為道門特使,前去夏國佛門辦理公事,償還佛門高僧的虹體,沿路軍民聽令便宜行事如此。
全部鬆藩衛有兵員八千餘人,下設中軍和三個守禦所,各有軍士兩千餘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英懦夫卒,在全部大明當中也是屬於頭一等的強軍。
第一封信是張略於客歲七月寫的,說他已經獲得任命,調往龍潭衛擔負批示同知。龍潭衛位於應天以東五十裡,是拱衛都城的首要衛所,與大勝關一東一西,扼守應天高低流派。龍潭衛實有兵員五千六百人,設批示使一人,批示同知二人,批示僉事六人。
那官員搶先躬身見禮:“下官禮部行人司行人張居正,見過趙方丈。”
趙然點了點頭,問:“守禦但是姓寧、諱德壽?”
趙然對張居正很有好感,也不知此張居正和彼張居正有冇有乾係,但不管如何,都籌算好好“種植”一下他的,因而把臂前行,入了中軍大帳。
趙然自客歲和張略分開後,一向冇有獲得他的動靜,直到本年諸事底定以後,回無極院措置公事的時候,才見到了張略發給他的兩封信。
趙然因而起家,拉著寧德壽往座椅上摁,口中道:“那就請一起坐下,千萬不要拘束。在外我是使節,在內我們就是好朋友,寧守禦如果不坐,那我也就陪寧守禦站著說話!”
在白河一線,明軍以鬆藩衛為主力,輔以小河千戶所、赤水千戶所,計一萬三千餘人駐守白河通途;將小山衛、婁山衛萬餘人北調若爾蓋、岷山一線,加強對北方的威懾。
那軍將咧嘴笑了:“承蒙趙方丈掛念,末將不堪惶恐。”
自從嘉靖十九年冬,明軍光複白馬山後,將戰線推動至白河一線,全部白河以東數百裡地盤儘入大明。由此,在鬆藩地區,構成了南為白河、北為若爾蓋大雪山的兩國實際節製豆割線。
白馬衛、疊溪千戶所、龍崗千戶所、平蕃千戶所等近兩萬人撤回各自原守駐地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