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尊號[第1頁/共2頁]
趙然自來熟,回身陪著這兩位一起廬山向腳下的集鎮行去:“正巧無事,我送送二位。”
“哈哈,多承吉言!”
林高功道:“去火線集合,已經備好了車架的。”
林高功非常難堪的笑了笑:“啊,其間事了,我們也該歸去了。”
一頓酒吃完,趙然和張略至渡口相送羅洪登船,二十多艘大小江船滿載著羅洪麾下上千軍士,浩浩大蕩向下流而去。
沉吟半晌,羅洪道:“趙方丈、張老哥,二位傳聞過吧?本年正月時,興王薨了。”
張略解釋道:“此人姓吳,名化紋,原為我大明山東蒙城千戶,厥後奉令至雲南作戰,卻不想陣前叛變,投了土蕃。鄉城一戰,若非此人,我軍戰果要比當日光輝很多。此人於嘉靖十二年又投了西夏,被夏軍編入白馬強鎮監軍司。也不知為何,如此三姓家奴,夏人對他倒是信賴有加,至今已坐到了白馬司左廂批示使。”
張略安撫道:“不過是朝爭罷了,與我等不相乾,老弟放心,亂不起來的。”
兩人議論半晌,羅洪本來還想聽聽趙然的觀點,卻見趙然始終不插嘴,隻是在旁安溫馨靜的聽著,轉念一想,趙然雖說在川邊名頭很響,但畢竟隻是一個縣院的方丈,級彆不敷,又遠隔數千裡,說不出建議也很普通,反倒是本身對這位小方丈的希冀是不是太高了?
趙然問:“此行九江另有三十多裡,二位如何歸去?”
“無妨無妨,林高功不必那麼客氣。”
張略道:“那裡有甚麼機遇,不過是和客歲一樣,與夏人隔河對峙罷了。我固然駐軍紅原,算不上在第一線了,但也曉得,隻要夏軍那頭是吳賊領兵占著白河天險,我們就鐵定攻不疇昔!”
趙然問:“二位說的吳賊是?”
林高功一時候也不曉得該如何接,哈哈了兩句,讚道:“趙方丈問道極虔,將來必窺大道。”
張略皺眉問道:“這與你被調往大勝關有何乾係?”
見狀,趙然向他熱忱道:“許方主,前些光陰多有衝犯,獲咎之處還請擔待,在這裡向許方主和林高功道歉。都是為了道門,都是為了把本相查清楚,還望許方主不要介懷。”
沿路重返廬山,在山腳下時,趙然見到了這一個月來常常“相伴”的許方主和林高功二人,這兩位各自挎著個承擔,正要下山。
羅洪道:“兵部侍郎張聰上本,建議尊興王為“皇考恭穆獻天子”,改稱先帝為“皇伯考”;尊天子生母興國王妃為“聖母章聖皇太後”,迎入宮中正位,改稱當今孝康章太後為“皇伯母”。天子將此奏本發往內閣,內閣爭論不下,至今冇有進一步的動靜。現在都城非常喧嘩,局勢有些不穩,你說這時候變更關防,讓我移駐大勝關,是功德還是好事?”
趙然上前打了個號召:“許方主、林高功,兩位這是要回九江了?”
張略大驚:“這如何使得?此舉置先帝於何地?”
羅洪道:“也無怪他在那邊身居高位,兵戈確切是把妙手。他麾下三千步跋子,都自山民中招來,高低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隻可惜前年白馬山大捷時,他率軍駐在白河,冇能抓住他,實為平生憾事!”
三人天南海北的聊著,垂垂又從都城聊到鬆藩,隻聽羅洪問道:“現在白河那邊如何了?可有甚麼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