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第1頁/共3頁]
從京畿之地去往江南,不走陸路的話,就隻能乘船。而夏季河麵結冰,不宜出行。
但徐杏見雁奴這些日子都很高興,也就冇說。
太子瞥了眼兒子,唇微揚,持續說:“杏娘在揚州開了酒樓,她親身掌勺,做了許很多多你我都從冇吃過的菜。為父此次在揚州,但是大飽口福了。”
但太子的信,倒是雷打不動的十天一封。
“三年前的除夕夜,從宮宴上返來,你做了好大一桌菜給我吃,還讓我飲了一點酒……是不是阿誰時候,你就想著要走了?”團聚飯後,夏家佳耦帶著一對後代一起過來放煙花。
徐杏笑著說:“能夠吧……”不過立馬又說,“可他如許做有效嗎?”
徐杏也冇買甚麼大宅院,也就是和夏家住的差未幾的那種兩進的院落。
而坐在崇文殿內的太子,看到這封信時,氣得唇顫。
雁奴雖玩得有些樂不思蜀,但在功課上,卻不敢掉以輕心。
對太子來講,兒子是初春時解纜的,現在是暮秋十月。掐指一算,走了都有大半年了。
過程纔是最首要的。
兒子不給,太子也冇體例,他總不能以權壓人。
等雁奴到揚州時,已經是四蒲月份了。
而這個時候,必將是送他去揚州陪著杏娘,纔是最好的挑選。
雁奴不肯這麼早就回,想來這個年是要留在揚州和她一起過了。
雁奴還是給父親回了信,奉告他,這個年,讓他想到了兩年前。
夏家堆棧買賣越來越好,徐杏帶的兩個學徒也出師了。統統都入了正軌後,現在,徐杏的時候倒比疇前更自在了些。
蘇家大房佳耦一向想拉徐杏去一品繡,都被徐杏回絕了。
雁主子在揚州住下不久,京中太子的信又遞過來了。問雁奴人到冇到揚州,說是他算著時候,該是到了。
因太子留了很多暗人在揚州庇護徐杏,以是,雁奴來,明麵兒上也隻是帶了個平日奉養他慣了的趙清濁。
並且,父親出去那麼久,竟都冇帶回杏娘,貳內心是有些絕望和置氣的。
以後,更是十天一封信的往這邊送。
太子:“……”孝子!
她十五歲之前雖過得悲慘慼戚,但這不怪她,她冇需求悄悄在心中指責本身,看輕本身。
徐杏多纔多藝,不但廚藝好,她另有一手非常可貴的好繡工。
跋文1
一轉眼,春去秋來,雁奴也在揚州呆了稀有月了。
有對雁奴的體貼,也有對徐杏的思念。還會裝不幸,說連雁奴也走了,現在他一小我在東宮,孤零零的,每日下了朝出了明德殿後,連個說話的人都冇有。用飯也是一小我吃,吃得都不香了,他還說他現在都輕減了很多。
他以利誘之,道:“江南真是有京畿之地所冇有的彆一樣的風情,怪道杏娘等閒不肯分開。若不是京中有急報,為父也不想返來。”
本年過年有雁奴在,徐杏親手做了一桌的年夜飯。還讓小珍她們去街上買了春聯和炊火,飯後是要一起放煙花的。
但雁奴還是很刻薄的,固然信冇給父親看,不過,信中杏娘對他的一些關愛和交代,雁奴還是和父親說了些。
她現在仍記得當時的那份表情,猜忌太子,對太子絕望。看輕本身,她總感覺本身若不逃脫,這輩子就困在東宮那座樊籠裡,是不會好了的。
這個孩子,她感覺她對他有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