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斷案之河清海晏 - 36.一首舊詩

36.一首舊詩[第1頁/共3頁]

風波太大,為了安然起見,夏大人接待白宗羽歇在了縣衙,至於元村那邊,白宗羽說,他帶的府兵會幫手抬屍善後。

傍晚時分,雨終究停了。

沈情道:“那我也去吧,另有船嗎?”

倒也費事,和聰明人說話,不累。

沈情拉回神思,想起這是觸及六七十條性命的不測,愣了愣,說道:“安國侯,遵循《大延律》,您回京後能夠……”

“元村和臨昭類似,臨昭是水上孤鎮,元村是地上的孤村,處在三山交彙,三麵環陣勢險要的山,是無路的,隻剩一條路連著川,還修在陡坡上,要想從村莊裡走出去,就要爬上陡坡,到川邊來。”白宗羽笑了一下,“川中間修了個亭子,叫觀景亭,我昨晚,就歇在觀景亭。”

“甚麼傳言?”

幸虧元村那頭的火光垂垂燃燒了。

“我看過一本手抄書。”沈情說,“《比翼錄》,是講先帝和孝賢皇後的。從婚後到孝賢皇後仙逝,七年宮廷起居餬口,此中有記錄這首詩,孝賢皇後遊春,路過山腳下的小村落時,提筆寫了首詩,寄給了先帝,並非隻這一句。”

“詩……就一句嗎?”

她太聰明,白宗羽想。

他如此安然地實話實說,倒讓夏大人無言以對。

“這……下官……”臨昭縣衙的官員已經不知問甚麼好了,安國侯的這個點頭……是元村村民都不在的意義嗎?

沈情皺眉:“……元村多少人啊?”

白宗羽麵色安靜語氣安穩道:“冇有在村中,我昨晚,歇在觀景亭。我看著祭火台倒在了村中心,燃了屋子,一個挨著一個,燒了起來,但我驚駭燒身,因此冇去救。”

沈情回想著小喬昨夜的話,道:“我傳聞元村有祭火台,是因為聖太後當年隨先帝回宮時,在元村歇腳。”

白宗羽搖了點頭道:“是我羈繫不力, 昨日歡慶過後,夜風起來,祭台冇有牢固好,被吹倒了……”

那麼,沈非的這本《比翼錄》從何而來?

白宗羽脾氣很好,細心和她說了:“元村陣勢低,臨山卻不臨水,水在它的高處,不知這麼說,沈大人可曉得?”

官員為他撐起傘,一行人先回了衙門。

“雨停後,還要勞煩夏大人找些船把他們拉返來。”安國侯許是曉得本身這個侯位不保了,語氣比平時更加馴良。

“能夠有六七十個吧。”白宗羽道,“不是甚麼大的村莊,田也少,村裡多是一些上了年齡的,我覺得隻要祭火台搭的離山遠些,就會安然無事,故而也冇上心。”

寫書人是用羨慕的口氣記錄這些的,很較著,寫書人把天子和皇後這份豪情當作了天下有戀人的標杆,並且看最後寫書人本身的結語,像是要拿給本身傾慕的人,要讓她或者他死守伉儷愛情普通。

這書是她在崖州沈府年久失修的閣樓上翻出的,上麵講明的筆跡是沈非的,以是應當是沈非看過的舊書,升遷至昭陽京時並未帶去。

說完,沈道理直氣壯地挺直了腰板,雄赳赳氣昂昂地蹬了船。

沈情被他的目光嚇的一退,本能報歉:“……是我講錯。”

第二天淩晨, 天陰沉沉的,過了冇多久, 帶著夏氣候味的暴雨氣勢洶洶拍了下來, 臨昭這邊的官員個個慫,本就不敢去救火, 現在雨勢狠惡, 暴風捲巨浪,更是連乘船出港都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