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升溫[第2頁/共2頁]
那些嵌在牆基的船形石礎,牆頭班駁的硝煙陳跡,連同閣樓裡泛黃的進士捷報,共同編織成客家人耕讀傳家、文武兼修的精力求騰。
每逢春分,蒙氏先人仍會遵守古製停止祭旗大典。當晨光掠過筆架山雙峰,金色陽光剛好穿透東牆第三射擊孔,在祠堂“明德堂“匾額投下光斑,彷彿在訴說這座圍屋“負陰抱陽“的風水奧妙。
徐複領著趙月娥繞過一處高聳的岩石,山風俄然掠過,捲起她耳畔的碎髮。他下認識抬手去扶,卻見她早已抓住路邊的青藤,手腕上的銀鐲在暗影裡閃過微光。“徐大哥,你看那邊的梯田。“趙月娥指著遠處雲霧環繞的山穀,藉機鬆開手,指尖的溫度彷彿還殘留在他的衣袖上。
“彆看底下。“徐複將她的手按在本身腰間玉帶上,皮革的溫熱透過錦緞傳來。橋身忽地輕晃,原是膀大腰圓的陳奇挑著兩個筐踏上了頭一板。五根杉木收回吱呀合鳴,侍女彩姑的銀鐲磕在鐵鏈上叮噹作響。
趙月娥繡鞋尖探向第三板木橋,水紅裙裾掃過木紋裂縫。五年前她也是如許攥著老爹的衣角過橋,當時河水剛漫過橋墩青石,濺起的水花能沾濕繡鞋的並蒂蓮。現在大水褪去,可圓木間隙裡殘留的泥沙紋路,仍讓她想起那年沖走的桃木梳。
“趙蜜斯,這兒滑,您扶著我。“徐複側身伸脫手臂,腕間的粗布衫袖掠過青石壁上的蕨類植物。趙月娥耳背出現紅暈,指尖悄悄搭在他的衣袖上,隔著一層粗布,都能感遭到相互掌心的溫度。
據《蒙氏族譜》記錄,自明嘉靖至清光緒的三百年間,這座圍屋走出七位四品以上官員:崇禎年間蒙啟元巡撫台灣時初創“官墾民佃“製,康熙時蒙文騏任兩淮鹽運使改革鹽稅,尤以道光年蒙兆麟最為傳奇——這位從圍屋私塾走出的探花郎,在陝甘總督任上治水修渠,其主持開鑿的“蒙公渠“至今仍在滋養隴東大地。
“蜜斯,你看你那是啥?”彩姑俄然說。
他轉頭望了一眼身後的趙月娥,見她提著湘繡裙襬,正謹慎翼翼地踩著峻峭的台階凹處,鬢角的珍珠流蘇在晨風中悄悄搖擺。
“快看,那邊有一一座宏偉的贛南客家圍屋,”循著侍女彩姑的聲音聲音,徐複和陳奇瞥見了碧波萬頃的郊野中心,一座高矗立立的修建。
徐複俄然鬆開她的手,回身伸開雙臂:“數著杉木走,每塊板五根。“他的布鞋精準踩在第五根圓木正中,豔陽將他的影子拉長成橋索的模樣。趙月娥學著他的模樣落腳,數到“三“時瞥見陳奇肩頭的扁擔正微微顫抖——那把刻馳名字的精製雨傘,是她方纔老親身放進竹筐的。
“我會暈水,你要拉住我。”趙玉娥起伏矗立的胸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