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古代農家日常 - 第八百四十九章 要想富,先修路

第八百四十九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1頁/共2頁]

杜錦寧為現在這類交通狀況感喟。

作為獨一上朝的女子,她第一次上朝時表示如何、是否有人力挺於她,相稱首要。趙晤讓她把建議拿到明日早朝上說,又讓幾位大臣力挺她,這份來自帝王的有力的支撐,估計冇人享用過。這足見趙晤對她的看重。

說著,他朝老臣那邊看了一眼。

“呃。”杜錦寧無語,“我想到的大抵就這些了。錦寧這點小聰明,在皇上和各位大人麵前完整不敷看。皇上和大人們必定另有更多更好的體例,大師積思廣益,想來修路並不困難。再者,修路並不需求天下同一時候放開,完整能夠每年修一部分,有先有後,可大可小,依收益而定。如許就不會給陳大人形成困擾。”

趙晤卻擺擺手,表示他們稍安勿躁,他本身則盯著杜錦寧問道:“另有呢?”

“皇上,臣有一建議。如能做到,大宋的繁華必能再上一個台階。”她拱手道。

“第三,能夠用捐獻的情勢,調集本地鄉紳富戶,讓他們誌願出一部分錢。到時候門路修好,能夠在邊上立一塊碑,將幫助者的姓名篆刻於碑上。想來鄉紳富戶是很樂意出這部分錢的。”

杜錦寧的建議,就像一盞指路的明燈,總能遣散他對前路的蒼茫,為他指明方麵。一樁樁一件件的究竟證明,杜錦寧的建議都是高瞻遠矚,非常精確的。

可如果以工代賑,糧食與銀兩耗損了,路卻建起來了;不但修路,還能夠修農田水利。既救了哀鴻的命,又等因而拿那部分糧食和銀兩請人修路建水利,一舉兩得。

“放心。”聽得杜錦寧一心想著農業生長,趙晤看她的眼神更加親熱,“你本來跟朕提過,還說這對大宋的農業有極大的好處,朕可不敢健忘,在潘鴻生出海前,就特地叮嚀了他。潘鴻生在奏摺裡說,找到一些種子,他帶返來了。”

陳大人就站在齊伯昆身邊。他是戶部尚書,專管荷包子的。故而杜錦寧有此一說。

“很多人病倒了,他們在廣州要休整幾日。這些禮品在路上走了半個月,現在他們估計已出發了。最多一個月,就能到都城。”

陳大人道:“公主體恤陳某,陳某必力挺公主。”

“好。”趙晤一衝動就轉圈的弊端又犯了,他來回走了兩圈,站到杜錦寧麵前,“你自打任職以來就忙著收割水稻,還冇上過朝。今晚你把奏摺寫好,將水稻的產量和明天所說的修路、以工代賑的體例都寫上去,明日上朝啟奏。”

大師都笑了起來。

幾個白叟精頓時明白了趙晤的意義。

幾個老臣是趙晤的親信,不止一次聽趙晤讚美杜錦寧。他們也曉得不管是繁華貿易還是出海遠航,都是杜錦寧的發起。此時聽她用這麼慎重的語氣說話,大師佯裝賞識玻璃器皿的行動都停了下來,一個個走過來,當真地聽杜錦寧說話。

她明天穿的是女裝,但舉止蕭灑自傲,行這類男性禮冇有半分違和感。

眾位老臣都點點頭。

杜錦寧不慌不忙:“以是我現在才說這話啊。現在經濟繁華,貨色買賣頻繁,高產水稻再一推行,畝產上去,稅收是往年的數倍,可取必然命額作修路之用;再者,現在有了新航路,出一次海,收益頗豐,這份收益,亦可抽取一部分用來修路。”

處所上要造橋修路,或趕上災荒,都會調集有錢人捐獻。一來二去的次數多了,富戶們也不大情願。但如果把捐款者的姓字刻於碑上,讓他的名姓千古傳播,想來大師都很樂意掏這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