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壬午之變(三)[第2頁/共4頁]
獲得號令後的花房義質不敢擔擱,當即帶領兵士從仁川解纜。8月15日,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水兵少將仁禮景範率1500名日軍到達漢城,籌辦強行進城與朝鮮當局構和。
吳長慶雖是此次行動主帥,但他是個武官,對這些交際上的東西,就遠遠冇有馬建忠如許常常和洋人打交道的文官那麼清楚了。聽馬建忠這麼一說,彷彿朝廷如此安排還另有深意,趕緊問道:“馬大人有何高見?”
一旁丁汝昌也問:“是啊,那這兵變又是如何一回事?”
馬建忠道:“軍門客氣了,下官也是略儘微薄之力罷了。”說著又道:“如本日本人的兵艦已經封閉了漢江口,並且日本兵也已經兵臨漢城。日前,朝政一向是由大院君把持,此人野心甚大,但願通過此次兵變完整把握政權,是以最驚駭日本乾與。這幾日在城中,以‘斥和攘夷’的標語但願鼓勵官員和百姓分歧抗日。但現在城內百姓固然鬥誌狠惡,但官員和兵士們則驚駭和日本開戰。冇有了官員和兵士的支撐,以下官來看,恐怕大院君也扛不住日本人的壓力,弄不好,現在日本人已經進城了。如果日本人和朝鮮搶先簽訂了和談,那我國就被動了。”
丁汝昌等人均起家施禮道:“定不負所托!”便告彆出營回船。
清軍大營。
馬建忠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吳長慶。吳長慶隨即先容道:“這是我軍中幕室參軍張蹇。”
吳長慶愣了一下,馬建中看到他的神采,就曉得他並冇有真正瞭解朝廷或者說是天子陛下安排他過來的企圖。心中暗自歎了一口氣,但大要上卻不能透暴露來:“說來是下官的不是,軍門還是聽下官將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詳細說來。”
第二日,因為仍有很多兵士暈船後體力冇能規複,不得已清軍在21日才拔營向漢城進發。
說著,衝上方拱了拱手。上麵所座的世人立即挺直了腰板兒,籌辦聆聽皇上口諭。
二人一進房間,便拜倒在地:“兵曹判書趙寧夏、工曹參判金宏集見過尊使。”
二人趕緊道:“是、是。回尊使中間,我們都是反對大院君的,但願貴國雄師能幫忙我們迎回王妃。此次前來,我們帶來一個動靜。”
光緒二年,朝鮮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的國門今後被翻開;本年又彆離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了修好互市條約,光緒七年,朝鮮創建了一支新式軍隊——彆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並且延聘日本人充當教官。
本來,花房義質一進入漢城,便向朝鮮提出‘必須當即懲辦凶徒、對日本遇害外僑和各種喪失賜與補償、割讓朝鮮巨濟島或鬱陵島以及增開互市港口和駐兵權’等七項條目,並威脅朝鮮當局以三天為限答覆。
那青年趕緊起家給馬建忠見禮。馬建忠淺笑回禮,隨即道:“張先生所言,恰是朝廷所想。是以,我建議軍門將雄師移至漢城城下,向日軍施加壓力,同時也是表示支撐大院君對抗日本人。如果大院君不與日本人簽約,那麼,這主動權便就又回到我們的手上了。”
“嗯。”吳長慶點頭道:“馬大人所言有理。丁軍門,水軍方麵就奉求諸位了。我軍本日先休整一日,明日便移師漢城。”
看著蒲伏在腳下的兩名朝鮮官員,花房微微翹起了嘴角。他並冇有讓兩人起來,而是直接問道:“你二人深夜來訪,是有甚麼事要奉告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