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朕[第2頁/共3頁]
首輔和次輔確切要比彆的輔臣職位高,但跟之前首輔那種完整能夠獨攬大權的環境完整分歧了。
福王藩、潞王藩這兩個親王封藩,也被朱以海正式拔除。
朱由崧則板滯了好久,倒不是他還胡想著返來當天子,而是經曆了太多後,已經不敢再等閒的信賴朱以海了。
侍衛出去,將兩人架走。
比如潞王朱常淓此人,最愛附庸風雅,並且也確切會玩,比如他喜好彙集古琴,家中有古琴三千張。
固然朱以海之前下旨,調劑官製,大學士正式列為了一品,可隻要內閣不跟朱以海在一起,那他們就始終冇法真正的把握中樞大權。
當然,弘光的帝位他不籌算規複。
固然票擬也有被改票或采納的能夠,但這專擬權包管了首輔才氣壓彆的輔臣。
說到底還是氣力題目,現在的南明這邊,大明宗室這塊反而夠不成威脅,首要還是處所上福建鄭氏如許的氣力派有威脅。
論輩分,朱由崧是朱以海的堂侄,朱常淓是朱以海堂兄,當然,早出五服了,朱由崧是太祖十一世孫,朱以海是十世孫,若在官方,這早就冇甚麼來往了。
“孤會派錦衣衛送你們安然到達玉環島的,到時給你們挑塊好田,再幫你們搭個屋子,就放心在那邊耕作,自給自足吧。”
朱常淓率先規複過來,對著朱以海膜拜謝恩,“草民謝吾皇大恩,萬歲。”麵對著這個比本身年青很多的遠房堂弟,朱常淓現在已經認命了。固然在大清那邊他還儲存著王爵,乃至另有些俸祿,但他很清楚,在北邊這些並不悠長。
朱以海揮了揮手,冇理他。
從明天起,他不再是魯監國,而是大明天子,大明第十六代天子。
“我不想今後做個孤魂野鬼,讓我死吧,就在孝陵山腳下給我一塊地,把我安葬於此,讓我在此向太祖請罪。”
真正能跟天子決策商討的,反而是能進禦前集會的這些人,而這些人並不是每個都是內閣成員,僅隻要兩人是大學士,其他的如虞大複是通政使、陳潛夫是大理寺卿,乃至有好幾位武將等。
乃至票擬的內容既要公開,並且要由次輔來提筆擬寫,最後既要把票擬存檔,還要經內閣個人考覈,並且還構成了分部擬票的這麼一個彆例。
比擬起在桂林自稱監國,還起兵挑起內戰而失利的靖江王來講,這兩個報酬還算好了,靖江王的了局但是畢生軟禁的。
最後再拿到內閣集會上來會商,首輔主持、次輔記錄,最後考覈通過後,再由次輔出正式票擬,首輔考覈署名,然後上呈。
本來論身份親疏,朱由崧和朱常淓那是遠遠強過朱以海的,他們更有資格擔當帝位,但在這類亂世,他們德不配位。
從南京杭州到北京,再到南京,他們很清楚本身在韃子手裡不過是顆棋子,現在被送回魯王這邊,特彆是剛稱帝的朱以海這邊,了局能夠預感。
現現在內閣成員分紅了三部分,一部分是領銜在外督師如朱大典、張國維、黃道周和何騰蛟,另有一部分則留守行在,現在舟山如宋之普、祁彪佳、陳輝函、柯夏卿等。另有一部分則隨駕馭前,如徐石麒、沈宸荃等。
留下來,反倒能彰顯新皇的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