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朕[第2頁/共3頁]
有人感覺這是個隱患,但發徐石麒等多數人卻深感佩服,感覺朱以海如許做也確切很好,畢竟弘光他們在清軍手裡都冇闡揚出感化,冇形成風險,送去玉環島更不成能再成威脅。
從南京杭州到北京,再到南京,他們很清楚本身在韃子手裡不過是顆棋子,現在被送回魯王這邊,特彆是剛稱帝的朱以海這邊,了局能夠預感。
但在中間大臣們看來,紹天帝朱以海確切是非常仁慈了,至今冇有殺過一個宗室,固然之前下詔調劑了宗藩報酬,減少了俸祿福利,乃至改了爵位傳承軌製,但在這類時候,對那些自稱天子、監國的宗室,並冇有同室操戈過。
朱由崧則板滯了好久,倒不是他還胡想著返來當天子,而是經曆了太多後,已經不敢再等閒的信賴朱以海了。
“孤會派錦衣衛送你們安然到達玉環島的,到時給你們挑塊好田,再幫你們搭個屋子,就放心在那邊耕作,自給自足吧。”
侍衛出去,將兩人架走。
不過朱以海感覺這兩人固然脆弱無能,畢竟也有幾分不幸,他們也不過是被期間車輪硬碾過的不幸人罷了。
兩人脆弱的告饒。
留下來,反倒能彰顯新皇的仁善。
本來內閣首輔之以是權重,是因為內閣議事時,首輔是有專擬之權的,就是會商歸會商,但最後如何決策,首輔說了算,完整能夠不睬會你們,他的定見纔是終究決策。
好一會,通政使虞大複才突破沉默。
最後再拿到內閣集會上來會商,首輔主持、次輔記錄,最後考覈通過後,再由次輔出正式票擬,首輔考覈署名,然後上呈。
本來論身份親疏,朱由崧和朱常淓那是遠遠強過朱以海的,他們更有資格擔當帝位,但在這類亂世,他們德不配位。
固然票擬也有被改票或采納的能夠,但這專擬權包管了首輔才氣壓彆的輔臣。
至於建文追尊他父朱標為興宗孝康天子,也被朱棣打消。
朱以海揮了揮手,冇理他。
貶為百姓,並實際是監督居住後,這兩人冇有半點宗室福利可得了,冇有俸祿冇有犒賞,今後得自食其力,自生自滅。
固然朱以海之前下旨,調劑官製,大學士正式列為了一品,可隻要內閣不跟朱以海在一起,那他們就始終冇法真正的把握中樞大權。
這套東西,實在近似於唐朝時中書省的五花判事。
反倒是朱以海身邊的禦前集會,反而成了一個幫手監國的首要決策中樞,成了不是內閣的內閣。
“請陛下賜我一杯毒酒或三尺白綾,我不肯去玉環,我自知孤負了大明,孤負了烈祖烈祖,但請給我儲存朱氏子孫的身份,不要把我辭退出皇家。”
當然,弘光的帝位他不籌算規複。
內閣雖已經正式在六部之上,但朱以海的權威空前的大,特彆是內閣首輔的權力現在也大降。
兩人非常狼狽,也很惶恐,這半年對他們來講是最難的一段日子。
“內閣定見?”朱以海問。
首輔次輔不直接分擔哪一部,而是抓總,但一眾內閣成員的權力也不是相差太大。
論輩分,朱由崧是朱以海的堂侄,朱常淓是朱以海堂兄,當然,早出五服了,朱由崧是太祖十一世孫,朱以海是十世孫,若在官方,這早就冇甚麼來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