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海上升明帝 - 第641章 水中銀

第641章 水中銀[第1頁/共4頁]

在本錢和收益不成反比的環境下,鋌而走險的就會變少。

固然鹽看似賣的便宜了,但朝廷在此中征收到的稅卻並很多。

淺顯百姓吃的山東本地海鹽,最便宜的乃至隻賣六文一斤,可仍然是冇有摻半點土的好鹽,固然粒大了點,但比之前的官鹽好多了。

統統想販鹽的人,都能夠來鹽倉買鹽。

鹽倉向鹽商賣鹽,則是翻倍訂價,二錢銀一百斤,鹽商按此價納各項稅二錢八分,統共交納鹽價和鹽稅等共四錢八分。

就連鹽丁們鹽課減少後,現在製鹽實際支出也進步了很多,用不著冒那麼大風險去賣私鹽,直接賣給鹽倉既費事又贏利。

就算現在一年天下隻耗損六億斤鹽,這也是個大數字。

在嘉靖萬年物價還比較安穩的時候,廣東那邊的私運生鹽,賣到廣東江西纔有七八文一斤,而甚麼叫生鹽,就是那種天然的海邊鹽場或是鹽湖,冇有加工過濾,有的直接就剷起來賣,有的直接曬了裝起,冇有溶解、提純、加工過程,這類鹽如果拿去喂牲口醃魚醃菜還行,如果食用,實在很不好。

更彆說現在向韃子占據區販私鹽利潤更高。

皇家少府監下的皇家供銷社也運營鹽業,憑著皇家名號,占有了東京鹽發賣的大半份額,實在皇家另有鹽運商行專門運鹽到各地,特彆是本地地去,然後在各地還建有鹽批發行,搞批發發賣給鹽販們,也批發給自家的經銷社。

官收商賣,公賣費另有百分之十。

紹天朝朱以海起兵之初,就在節製區改鹽製,節製鹽場前任商販采辦運銷,收稅較低,如許做的極大好處就是爭奪市場占有額,並能進一步打擊私運。

安徽一帶也是緊鄰長江,靠近兩淮鹽場,也能賣到三十多文一斤的批發價。

成果倒是鹽丁灶戶苦於鹽課,百姓吃不起鹽不得不淡食,朝廷又充公到鹽稅卻捱了罵,終究實在就是肥了鹽商和那些鹽官,構成了很多鹽商寡頭。

而現在紹天朝,罷除鹽課,改成鹽產稅,按納鹽時實際所產收稅,百分之十,一百斤才征十文錢擺佈,比擬之前一百斤征一錢銀,實際是降落十倍稅率。

但熟鹽代價高,特彆是官鹽價高的時候,這類私運生鹽便宜,百姓哪還顧的好不好,畢竟在湖廣,說算武昌如許的水陸船埠集散中間,鹽商都敢把批發價定到五十文一斤。

本來按他的鹽稅,實際鹽稅額收上來起碼也當是一千多萬兩的。

而現在官鹽的代價,已經讓私鹽的利潤空間很低了,如果他還要持續保持私運網,辦理關卡,那能夠本錢比繳稅也冇辨彆,還得擔著砍腦袋、抄家放逐的風險,這就不值得了。

以東京的發賣量,撤除野生的彆的稅費本錢僅五文一斤,以是在東京鹽價普通都是六七文錢一斤,仍然有的賺。

當然好的鹽代價則貴些,如青海來的最好的青鹽,賣千文一斤,這玩意就跟豪侈品一樣了,不是劈麵淺顯百姓的。

行厘相稱於關稅附加,運輸時隻征一次,稅率百分之十。

落地稅按值征百分之十,在哪落地在哪收,另住厘也征百分之十。

山東這裡的鹽是海鹽,其出產本錢很低,一斤鹽有的收賣價本來不到一文錢,而朝廷統購食鹽,

青海所產的青鹽品格最好,東京供銷社賣的青鹽,第一等的就是青海戎鹽,是朝廷甘肅省和四川省與蒙古和碩特汗國的青海八台吉們搞茶馬貿易時,互換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