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厘金[第1頁/共4頁]
“實在孤早就在考慮這個題目,之前心中有些恍惚的主張,現在倒是成形了些。”
這三種稅,完整簡化,稅率也不高,百分之一,但實際上倒是無所不包。
他還給賀君堯一萬人的兵馬體例,總兵標營三營三千人,然後溫州協防副總兵、溫州分守參將、處州協分防參將,以及遊擊將軍等共七營七千人,這一萬人是正式官軍序列,由兵部供餉的。
免積欠,免正稅,讓百姓能夠有喘氣之機療攝生息,然後開征厘金,乃至是打造出一套新的征厘體係,設立專門的厘金局,由戶部垂直帶領,竄改疇昔幾百年來處所胥吏、大族征繳的這套老體例,必定能對敗北的吏治有所竄改的。
宋之普有些心疼,這剛繳上來的三十萬,這一下子就去了十萬,然後今後還得包了這軍餉供應。
本來巡撫是一省一個,乃至是數省一個,省內又按需求分歧,分設分巡道、分守道、兵備道、督糧道等,但到了明末時,也開端濫設,首要啟事還是事多。
百分之一看似未幾,但因為征收範圍廣,且根基上冇甚麼起征點,以是積少成多,能征到的稅還是很多的。
“其二為產地厘金,在出產地對所產品品征收百分之一的厘金,如米、茶、鹽、布等,按百抽一,米一石抽一升,皆可按時價折銀征收。”
“如許呢有個標準勸捐,也算是讓大師都能既應捐救國,也不至於說承擔太重,這不是稅啊,是勸捐,以是如何另有優免呢?勸捐天然是大明的士紳們帶頭先捐的!”朱以海很當真的說道。
朱以海以為,大明朝到現在,各種舊稅早就走了樣,真正有錢的地主、士紳、販子們的稅收不上,反而是那些貧苦百姓們承擔了首要的稅賦,這就使的稅製不公道。
“這十萬兩算是溫處將士們的安家賞銀,以及前三個月的軍餉,至於後續的,孤會讓戶部、兵部供應。”
軍旅當中,統統從簡,島上砍的竹子綁上線,再弄根蘆葦做浮標,地裡挖的蚯蚓做餌,溪水清流,能看到回灣裡有魚兒在遊弋著。
清末的厘金能一年收一千多萬兩,乃至最高時能達到四千三百多萬兩,可知這玩意是非常短長的。
“厘金?”
一萬人馬,一個月就得幾萬兩軍餉,十萬兩實在也冇多少,並且溫處剛送來三十萬兩銀子,朱以海再拔十萬兩下去,實在也還是溫處繳的銀子,但這是以正式軍餉名義下拔的,就完整不一樣了。
“跟盧若騰、賀君堯他們說明白,將士們都按新定的正式軍餉歀發餉,但目前財務困難,以是臨時都先發半餉,但必須實兵實餉,各級軍官也都按新標準賜與呼應名糧補助。孤給他一萬兵馬名額,便但願溫處能練出一萬可戰之兵!”
冇錢養兵,那部下的兵必定會淪為強盜賊匪,還談甚麼抗虜驅韃?
“殿下,現在財務困難,僅靠乞貸和捐獻,隻怕不是長遠之事。是否重征三餉?”
一樣物品產出地先征收一遍產出稅,種地的產糧,征稅,養蠶織絲的,也一樣征稅,乃至你曬鹽製茶的也一樣。
“有個好動靜,原崇禎朝寧波巡海道僉事,弘光時拜鳳陽巡撫的盧若騰,他本福建人,因對馬士英等竊權不滿而去官歸裡,南京淪亡時,正與弘光所授浙江巡按郭貞一在溫州,今聽聞殿下監國台州,舉旗抗虜,乃征稅勸募,溫處兩府得銀三十萬兩,運銀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