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1頁/共2頁]
可李然這個愣頭青,牛一樣的脾氣,管他是天王老子,認準的死理就毫不罷休,哪怕對方是天子。這學術之爭,本來是文人之間的事情,天子管不著這個。你們愛信哪一個學派的學說就信,隻要不是造反的邪教之類的,天子那是理都不想理。
此時的大慶殿中,沉寂得掉根針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文武百官都怕小天子遷怒到本身,趕緊假裝看不到一樣,全都低著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大師都明白。小天子的手腕固然不算高超,可他善用權勢,以勢相壓,乃是陽謀之計。誰能吃得消?一旦小天子憋著勁使壞,給你幾雙小鞋穿穿,那就有你都雅的了。唯今之計,還是眼不見為淨,假裝看不到吧!
太祖此舉企圖,不過是廣開言路,伐鼓者不受身份所限。太祖曾言:“凡言朝政得失、公私短長、軍期奧妙、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均許到本院陳情。”
一時候,大慶殿中的氛圍詭異,有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小天子的氣憤已經寫在了臉上,除了冇心冇肺的李然冇有知覺以外,其他文武百官都被如許的氣勢壓得低下了頭,看動手中的朝笏,彷彿上麵有甚麼春宮圖一樣。看得目不轉睛。
意義便是,若敲登聞鼓訴事若不實,按《大順律》將判八十杖的肉刑。嚴令一出,擊登聞鼓之人大為減少。及元綬年間,不過寥寥十數起。
光陰一久,各處所官員便公開裡限定百姓的出行了,要顛末京兆府,更是查問三代,如果得知你是去告禦狀的。得了,你還是回家呆著吧,有惡吏一天十二時候看管著你!
做天子就是如許。孤家寡人一個,哪怕是最靠近之人,都要防備一二,更何況是這些臣子。哪怕是親信。也要恩威並施,纔敢放心利用。天子最怕的三件事,第一便是造反,第二是不曉得手底下的官員瞞著他甚麼事情,第三是天底下的讀書人都為他所用了。以是說,做天子實在並冇有大要上看得那樣風景。其中滋味。隻要真正做到了這個位置,才氣體味獲得。
鼓聲仍不依不撓地響著,聽得陸承啟直皺眉。過得半刻鐘,小黃門才疾跑進大慶殿,彎身九十度鞠躬說道:“陛下,此乃宣德樓外百姓登聞鼓,是以鼓聲高文,驚擾陛下。”
比及陸承啟即位以來,這洪祥年間,更是冇有一起。直到本日,纔算是破了先例,有委曲之人,擊登聞鼓,告禦狀。
登聞鼓另有一個弊端,那便是給官告官供應了另一條路子。通過節製治下“良民”敲登聞鼓,達到抨擊政敵的目標,風險小不說,收益還挺高。曾一時流行全部大順朝堂,弄得大家自危。
陸承啟的火氣儘顯,駭得小黃門趕緊跑出大慶殿外,尋覓鼓聲的來源。
當然,登聞鼓的設置,也不是很完美的。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古以來,民告官的難度,向來冇有降落過。官官相護的暗中,一向是主旋律。大順朝固然冇有甚麼路引這類的通行證,可一個淺顯百姓要千裡迢迢地趕到長安城,去敲登聞鼓,還是困難重重。
隻是一些兩朝元老。聞得如許的鼓聲,臉上都顯出一種耐人尋味的神采,彷彿在等著看好戲。
陸承啟憤恚的是這個啊!
陸承啟明白了原委以後,先前的肝火也垂垂散去,反倒感覺別緻。在後代見多了攔路告禦狀的宮廷劇,武俠劇,冇想到現在一個活生生的案例便要在本身麵前產生,實在風趣得緊。當即說道:“擊登聞鼓之人安在,帶入大慶殿中,朕親身過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