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祭旗,出征![第1頁/共2頁]
當然,在祭奠前,另有一個典禮,叫做將官誓詞。
種診甲冑在身,隻能行抱拳軍禮。
大順此時的軍前大旗叫“牙旗”,東漢時,張衡便在《東京賦》中吟詠道:“戈矛若林,牙旗繽紛。”兵法上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雲牙旗。”
……
因而,用牛羊代替就再合適不過了,還能讓全軍士卒飽腹一頓。
吃飽以後,全軍擂鼓整隊,籌辦出征。
“虎!”
在禮部的《大順禮》有記錄:“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祃(祃牙,即祭奠牙旗),太祖征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讚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隻用羊和豬祭奠稱“少牢”。祭奠完以後,士卒分食牲肉,故稱“牙祭”或“打牙祭”。
而陸承啟的龍輦,早就在此等待多時了。
這些都是父母送子,老婆送夫,後代送父,無不是淚眼潸然,場麵悲壯。
腐敗過後,春雨驟停。
種診趕緊跪下,雙手舉高至頭頂:“末將種診接旨!”
打遼國,就要用碾壓式的進步體例,出大同府,直搗黃龍,劍指臨潢府。臨潢府是遼國上京,遼國必然不會再和你迂迴兜圈子,隻會合結兵馬,和你決一死戰。
“死戰!”
“虎!”
如果遵循春秋戰國以來的傳統,常常是將敵軍的俘虜當場殺了作為祭奠品,並將其鮮血淋在戰鼓上,號為“釁鼓”。殺俘不祥,陸承啟也冇有那麼殘暴。戰陣上麵殺死了仇敵也就罷了,俘虜了還要殺,那和牲口有甚麼彆離?
“虎!”
在一片喧鬨聲中,自有軍中士卒,一刀宰了祭奠的牲口,種診親身將牲血淋在軍火上,號為“釁”,意味性的將作戰利用的燈號(龍旗)、戰鼓、金鐸、兵器等淋上一點牲血。這些淋過牲血的戰車卻要放回庫中儲存的,並不是拿來用的。
“死戰!”
其他將領,有王韶、盧塵洹、楊懷仁、楊懷興、楊懷恩、楊懷玉、種師道、種誼、折克忠、折克仁、折克禧……幾近集全了大順所馳名將,隻為求一戰而勝。
種診老淚縱橫:“敢不為陛下死戰?”
因而,禮部早有籌辦。起首得祭奠太廟,地盤廟。全軍集結以後,派一小隊前去太廟祭奠完了以後,再祭奠地盤廟,祭奠品用的是牛羊牲口。而後,籌辦祭旗。
現在,早有長安百姓,圍在官道兩旁,淚眼相送。
陸承啟讓種診平身以後,種診起家,衝動地拿著聖旨說道:“謹乃至誠,眧吿山川神靈。我今率軍北伐,乃適應天時。遼國辱人太過,漢人無不義憤填膺。遺留吾人之地盤,名正言順,鬼伏神泣,決計至堅,誓死不渝。自古以來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當三十萬兵馬三聲砲響後,大弛禁軍寨門,整齊列隊而出。
陸承啟下了龍輦,環顧了一下他身後的王韶等人,心中非常欣喜:“眾卿平身!”
然後陸承啟在禮部官員的指引下,來到了太廟之前,籌辦念《討遼檄文》,告祭祖宗。
後代有一個詞叫做“打牙祭”,實在也是源於祭旗典禮而來。
祭奠結束後的牛羊當即煮熟了,即“胙肉”,分給將士們享用。
隨後,這祭奠的牲口還要抬到地盤廟去祭奠,再全軍列隊,將屠宰後的牛羊繞著行列擺佈轉一圈,號為“殉陣”,並宣佈“不消命者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