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頁/共2頁]
見你來,我不能動心。
拜倫[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浪漫主義墨客,出身貴族。1809年,為了打掃“一個島民懷著的侷促成見”,拜倫赴東方觀光。1816年,他永久分開了英國。客居外洋期間,連續寫成《青銅世紀》、《唐璜》等作品。厥後投身於希臘民族束縛活動,1824年4月19日病逝於希臘。
◇譯Schiller詩一首[ 原載1925年8月10日《晨報副刊》。]
但是更受不住你冷酷的箭鏃。
隻要時我的心又無端的抨擊,
回想著舊情,在難過中涕零。
算是我愛情最後的酬謝!
但戰役是她靈魂的想望,——
忘懷這抔土中埋著的殘骨;
愛——你再不必問我,
]
請聽著我最後的淒楚的聲訴——
在沉寂中她寂靜的解化;
彆為我唱哀痛的歌;
看你去,我隻能平靜;
將軍,我隻能給你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阿諾德[ 阿諾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維多利亞期間墨客、批評家。他承認本身的詩貧乏丁尼生的豪情和布朗寧的聰明,轉而處置文學攻訐,著有《批評一集》、《批評二集》。
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
在熾熱與擾攘的迷陣中
戰役是她的了,現在。
你淚眼裡有無窮的情義,
◇誄 詞[ 載1925年3月22日《晨報副刊》,初收1931年8月新月書店《猛虎集》。
扭轉,扭轉著她的平生;
點著緩火一星——不滅的情焰;
阿!但願我亦永終。
] ?原作
也不必濃蔭的柏樹;
為墓中人悱惻,是悲慈不是羞,
] ?原作
孤單的,蕭瑟的,更不露陳跡,
但倦了是她的心,倦了,不幸
曾經她喜笑的洗淨,
讓蓋著我的悄悄的草
]
那死的插天的高樓。
何曾享用呼吸的自在;
那是條波折的途徑。
任憑絕望的慘酷,也不能填湮,
在阿誰墓宮的中間,有一盞油燈,
◇歌[ 原載1928年6月10日《新月》月刊,後支出《猛虎集》。]
] ?原作
我靈魂的深處埋著一個奧妙,
侷促在人間,她廣博的神魂,
霖著雨,也沾著露水;
這孱羸的光棱,無儘的連綿。
我惴惴的祈求——隻是眼淚一顆,
記取我——啊,不要走過我的宅兆,
一個做妹子的至心;
席勒[ 席勒(Schiller,1759—1805):德國聞名墨客、劇作家,被譽為“德國的莎士比亞”。席勒還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美學家,王國維深受其影響。
徹夜,在這靜夜,她單獨的攀登
我死了的時候,敬愛的,
◇“我靈魂的深處埋著一個奧妙”[ 譯自拜倫的The Corsair(《海盜》),以Deep in My Soul that Tender Secret Dwells(本詩首行英文)為題,載1924年4月21日《晨報·文學旬刊》。
我不怕——因為遍嚐了——人生的痛苦,
C.G.羅塞蒂[ C.G.羅塞蒂(C. G. Rossetti ,1830—1894),英國19世紀傑出女墨客。她的抒懷詩夷易纖巧,文雅純潔。伍爾芙獎飾說:“她的歌頌得彷彿知更鳥,偶然又像夜鶯。”] ?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