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晉俠錄 - 第七十節,天師道
翻页 夜间

第七十節,天師道[第1頁/共11頁]

陸修靜(406~477)為南朝宋聞名羽士,初期玄門的首要扶植者。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三國吳丞相陸凱以後嗣。少宗儒學,博通墳籍,旁究象緯。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及長,好方外遊,拋棄老婆,入山修道。初隱雲夢,繼棲仙都。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乃遍遊名山,申明遠播。宋元嘉(424~453)末,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後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後之尊,執門徒之禮。後因避太初之亂南遊。於大明五年(461),至廬山,在東南瀑布岩下營建精廬,隱居修道。宋明帝劉彧即位,思弘玄門,泰始三年(467)召見於華林園延賢館,“先生鹿巾謁帝而升,天子寂然增敬,躬自問道,谘求宗極。先生標闡玄門,敷釋流統,莫非妙範,帝心悅焉”。明帝乃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在此期間,他“大敞法門,深弘典奧,朝野重視,道俗歸心。玄門之興,於斯為盛”。元徽五年(477)卒,時年七十二歲。弟子奉其棺木還廬山。詔諡簡寂先生,以廬山故居為簡寂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間,封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為孫遊嶽、李果之等。

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天子位。十月,初冬到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薄弱本錢堆整合了,他戴著“天師”桂冠,分開嵩山發揮抱負,而做他的“國師”好夢了。

寇謙之鼎新後的新天師道,在北魏轟轟烈烈生長著。

承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謙之預言不久的夜裡,在尚未完工的靜輪天宮裡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歲。

寇謙之去北魏平城之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獲得太武帝信奉以後,天然影響到佛教的生長,但當時太武帝對佛教並無歹意。厥後,太武帝發明僧尼不守清規,乾些感冒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痛恨,才命令禁僧俗來往。承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明長安梵刹和尚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命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和尚,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遭到摧毀性打擊而式微。這就是汗青上馳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

清算和鼎新

“當我寇謙之活著之日,你們能夠求得繁華繁華,一旦我歸天,這靜輪天宮真難修成嗬!”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靜帝元善見由洛陽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在鄴城南建立道場,定員仍為一百零六人。

劉宋天師道倡導三洞學說,意義極大。若天師道尊奉統統的三洞部的道書,那麼,非論是《上清經》、《靈寶經》、還是《三皇經》,其所述教義,都將包攝於天師道當中。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基於三洞學說,對三洞部道書所說齋戒停止分類講解,此中包含《上清經》的上清齋、《靈寶經》的靈寶齋、《三皇經》的三皇齋以及天師道獨占的三元塗炭齋和指教齋,陸修靜將統統這些齋都當作是當時天師道所實際的齋。如許,劉宋天師道通過倡導三洞學說,敏捷擴大了其教法範圍,使得天師道一家就足以與佛教相對抗。是以,天師道將本身的教義稱作“玄門”,來對抗佛教。因而,“玄門”這一宗教纔在中國汗青上初次建立了。“玄門”本來是指以三洞學說為根本的天師道的教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