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石棺內的喘息[第1頁/共2頁]
我又往下去看,一下就愣住了。這群人裡打頭的是一個雙眼支在眼眶外的大鼻闊嘴的人,和那麵具上的人長得竟是一個樣!
蠶叢善於種桑養蠶,是蜀人的先王。他不就是長了一雙棒棒眼嗎?
我在空中擰轉了下腰,然後象隻青蛙一樣雙手先落在棺蓋上,接著是雙腳。
可金烏又是如何回事?他如何會遐想到它們的呢?
真想翻開棺材,看看內裡那主兒現在是個甚麼樣兒,不會是活生生的還喘著氣吧?
《華陽國誌-蜀誌》中有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
我感覺有點亂,坐在棺蓋上,盯著那圓盤,想捋一下思路。
如果內裡是活轉過來的人,我當然要助人一臂之力,助他出來。可如果是起屍的殭屍,那就應當讓他在內裡悶著,以免出去禍害人。可它不出來,見不到本尊,我也無從判定呀?
隔了好一會兒,又是一聲喘氣。冇錯,內裡真有活的!
第三幅畫麵描畫的是人們豐衣足食,圍著蠶叢載歌載舞,歡愉餬口的場麵。
明顯,這近似於一種圖騰崇拜了。
但是蠶叢他死了啊,人都死了再能穿越不也隻是具屍身嗎?那又有甚麼意義呢?除非能活過來還差未幾。
四周靜悄悄的,時候在一點一點地疇昔......
隻見棺蓋四角刻滿了雲龍紋,那不是簡樸的線刻,而是真正意義上凸出大要的陽刻,是寫實的,就象真的在天上飄著的雲朵一樣;而棺蓋中間位置上的東西更是馬上抓住了我的眼球,吸引了我的重視力。
切當地說,那不是感喟,稱之為喘氣應當更加精確。
那是一個青銅鑲金的嵌進棺麵中的圓盤飛輪。說它是飛輪,是因為圓盤內部呈旋渦狀,動感實足,象極了車輪快速轉動時的模樣;而邊沿處有九隻大鳥展翅翱翔,形象逼真。
或許他以為這神樹萬古長青,與天齊壽,必然是具有不凡的神力,能夠賜與他肉身不毀、靈魂不滅的影響。
我不敢放鬆,翕動耳廓細心聆聽。
是因為取材便利嗎?這倒是有這個能夠。獨一的出口在瀑布那兒,運送質料確切不便。
正想著,我俄然聽到了一聲感喟。猝不及防,唬得我硬生地盤著腿就從棺蓋上蹦了起來一丈多高。
這也是個奇特的點,他為甚麼要吃力巴力地把墓修在這兒?莫非是為了離神樹近一點?離神樹近一點又有甚麼好處呢?
哈哈,當初看到這段筆墨時冇在乎,還當是先人誇大的說法。覺得“其目縱”,不過就是眼睛外突,是個鼓鼓眼罷了,冇想到還真是極目啊。
而樹上,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疇昔。樹上盤著一條長龍一樣的東西我熟諳,那不恰是燭龍嗎?燭龍被特地塗成了紅色,畫得還挺象。
看來此人是蠶叢,冇錯了。
在我數了快五十個數的時候,又是一聲感喟,極輕微地從上麵傳來。
如果說這金燦燦的飛輪代表了太陽,那麼能浴日而飛的鳥必然就是傳說中的金烏了。可在棺蓋上刻這些是想申明甚麼?稱道本身有如太陽般巨大?那隻刻太陽就對了,把金烏也刻上算是如何回事?
我心中一突,不會吧?這世上還真有長相如此獨特之人?
嗯,看來他此人還是挺受戀慕的嘛。
再往下看畫風倒是一轉。也是有山有水,還是阿誰蠶叢,在往山上爬。我看那山川有些眼熟,細心一瞧,才認出,這不就是懸著埋冇出口瀑布的那座山嗎?